山的情懷
朝陽,冉冉升起。綿亙起伏的群山在晨霧中顯得撲朔迷離、神秘莫測。萬物複蘇,百鳥爭鳴,生機盎然。這是一個不足20萬人口的小縣。她的名字叫鶴峰。在湖北國土上,她不過在西南占2872平方公裏。
如果說鄂西是大山區,那麼鶴峰便是山中之山了。這裏,有秀麗之山,有雄奇之山,有壯美之山,有浩浩蕩蕩、磅磅礴礴之山!
據傳,鶴峰之名,取於“仙鶴立峰”之說。也許,那仙鶴就是從黃鶴樓飛來的吧?遊人墨客每睹天下勝景黃鶴樓,自會油然想起唐代詩人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的千古詩句。“黃鶴知何去?”原來立足鶴峰,流連忘返了!
鶴峰舊稱容美。那是土家族先人開發這塊處女地時,賦予她的雅名。容美者,山、水、人之貌美也。清代著名文人顧采不辭千山萬水,踏訪容美,寫下了廣為流傳的《容美記遊》,把千姿百態、色彩繽紛的畫卷奉獻於世人。顧氏與《桃花扇》作者孔尚共同任唱和,稱容美為“古桃源之地”,何其引人入勝!
單說漊水風光,便堪稱一絕!
漊水,為洞庭湖的源流之一,她帶著山裏人的甜美,吻別鶴峰山城後,含著脈脈溫情向南流去。駕一葉輕舟順流而下,你可一睹峽穀風光!那合穀之山:有的群峰交錯,此呼彼應;有的器宇軒昂,高聳河漢;有的怪石嶙峋,色彩斑斕;有的形似走獸,栩栩如生;有的綠樹如染,秀色可餐;有的枯鬆倒掛,古風長存……那峽中碧流:或懶懶洋洋,“緩步徐行靜不嘩”;或積潭而憩,“臥看滿天雲不動”;或匆匆忙忙,“百裏榆堤半日風”;或臨險不驚,“飛流直下三千尺”!多情時,迷戀津渡,嬉戲蘭舟,似與遊者相樂;狂躁時,驚濤拍岩,卷起千堆雪,雖猿猱亦不敢正視!漊水,以她特有的風采。蜿蜒鶴峰境內180多公裏,來到與湖南桑植接壤的最後一個灘口——江口。“天門中斷楚江開!”可見盈盈綠水,點點清波,斜暉脈脈,銀光閃閃,輕舟往來,漁歌互答。一汪清流帶著無窮的依戀,軟語輕歌,緩緩注入澧水……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漊水,由數十脈支流彙聚而成,而這些支流,又多源於洞穴。
鶴峰溶洞數以千計。或居懸崖,或藏壑穀,其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其內天高地闊,洞中有洞,更有溶石造型,萬物顯像,洋洋大觀,不可名狀!情田洞,土王行宮。清康熙19年,外敵圍土王田舜年洞內數日,欲困絕之。田心生一計,令土丁於伏流中捕魚若幹,拋擲洞外,敵方知不可餓斃,遂自退兵;萬全洞,土王行宮。康熙14年,土王田舜年所建,並作《屏山萬全洞碑記》。至今石碑尚存,文藻依稀可辨;萬人洞,土王行宮。係容美土司所建之“磐石重城”。洞內雖萬眾亦不擠攘,宮廷設施一應俱全,還有街、有寨樓。可惜,世事滄桑,如今已不能盡觀其貌了!田舜年所撰之《萬人洞記》,鐫刻在城門上,千載不泯,遊人盡可想象昔日奧妙!
這些鬼斧神工造就的天然景觀,不知吸引了多少山外來客!
鶴峰人為山而驕傲,為山而自豪!這奇特的山山水水,正是藏龍臥虎之地!
早在土司時代,文治武功,佼佼者不乏其人,青史可考。文治者,土王田玄、田沛霖、田既霖、田甘霖、田舜年等,詩賦文章,著述甚豐,盡得其妙,有《田氏一家言》傳世。武功者,明嘉靖年間,土王田世爵率田九霄等三子兩次出征抗倭,屢建戰功,年63卒於蕪湖軍營,被朝廷封為宣武將軍。至清“改土歸流”後,土家民族英雄陳連升,率子從軍鎮守廣州沙角炮台,向入侵英軍怒射第一炮,之後,父子血戰獻身。其馬被英軍所俘,節而不食,至今廣州立有傑馬碑,以昭國魂!
在現代史上,賀龍,這個使敵聞風喪膽的名字,更是威震湘鄂邊!鶴峰同賀龍的故鄉桑植一衣帶水。賀龍的母親,生息於鶴峰的王家河,青少年時代的賀龍就依戀著鶴峰山水。1928年春,賀龍率剛成立而遭國民黨重創的工農革命軍來鶴峰重整旗鼓。1929年元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在鶴峰杜家村誕生,自此,賀龍率領的紅四軍,及以後改編的紅二軍團、紅三軍,以鶴峰為根據地中心,開展了艱苦卓絕絕的武裝鬥爭。紅軍主力在鶴峰七進七出,每次失利受挫,即返回鶴峰休整、擴軍,然後開始新的出擊,奪取新的勝利!鶴峰的山山水水,無不留下“賀老總”的足跡和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