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是美麗的,大度的,然而,作為母親,她對兒女又是那麼嚴厲,似乎時時在考驗兒女的作為。風、雹、洪、霜、淩“五霸”常以毀滅之勢橫行山裏。苗稼青青,果實累累,可一場狂風,一場冰雹,一次山洪,一次嚴霜,一場大淩,都可前功盡棄!山山相連,溝壑縱橫,可歎“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公路有限,鐵路無望,交通運輸,要靠奓簍和彎架子背馱;山遙地廣,人戶稀疏,偏僻之處,不通電話、不通廣播,兩耳如聾,兩眼如盲……
可土家人有誌,鶴峰人有誌!開拓,在他們心裏,已深深紮根!科學種田,使天公“五霸”顯得軟弱,本縣首創的包穀“溝施壟種”,加上高山包穀地膜覆蓋,以大幅度的增產效果,唱響人定勝天的主旋!昔日的木橋、石板橋、屋橋、鐵索橋、木筏、小船,是土家人無奈的“人生之渡”,如今的公路石拱橋,正在實現一種時代的跨越!蔚為壯觀的回龍觀大橋,橋高54米,淨跨52米!20多年來,全縣已架設與這爭雄的公路石拱橋10餘座!與建橋同步的公路建設,在土家人幾十年艱苦奮鬥的史詩上,突出地寫下了“犧牲”二字!雕岩,堪稱景中一絕。殊不知,當年打通這3公裏壁道,就耗資42萬元,13人葬身崖穀!現今,全縣已修通公路800餘公裏。那是土家人鐫刻在山頑上彪炳千秋的奇跡!從鬆明到煤油燈,從煤油燈到電燈,土家人用心血在黑暗處燃起了光明!30多年來,全縣已建成水電站40餘座,總裝機容量8千餘千瓦!興建中的桃花山水電站,其一級站水頭落差692米,裝機容量1.2萬千瓦,為全國第三大高水頭電站。遊人觀其壯舉,莫不嘖嘖稱奇!
勤勞勇敢的土家人,在千難萬險麵前,充滿了豪情,充滿了歡樂!他們,向“母親”獻上了一曲曲時代的樂章!鶴峰,素以“歌舞之鄉”聞名遐邇。南戲、柳子戲、儺戲、滿堂音,皆為鶴峰地方劇種。土家人一代一代繁衍生息,這些“土”戲亦一代一代流傳,至今仍在土家藝苑中爭芳吐妍;土家歌舞尤為豐富多彩。穿號兒、挽號兒、燕江班、高腔山歌,像一朵朵奇葩,在山裏各吐芳菲。戀人尤長挽號兒,“挽”得那麼情真意切!至於舞,那就更妙趣橫生了。瀟灑舒展的擺手舞,似乎不足為奇,鄉間所謂“白喜事”,也以舞為祭,名曰“跳喪舞”,大可稱奇了!還有,象“板凳龍”,以凳為“龍”,舞一個“蛟龍出洞”或“銀龍出水”亦可使人大飽眼福!1983年,此節目連同反映土家“哭嫁”的舞蹈《頌達》,還被全國少數民族烏蘭牧騎文藝彙演評為優秀節目哩!民族民間打擊樂、吹奏樂,也極富美感。“薅草鑼鼓”,這山民田頭助興之樂,配之以歌,或唱《三國》、或歌《水滸》,“本頭”甚多,一唱一擊,興味盎然,勞作者樂而不知其累!以熱烈歡快見長的“鶴峰圍鼓”,當是土家一絕。凡喜慶,首當以此為號,鄉民皆踴躍而至,其調牌有百種之多。如《仙鶴展翅》、《雙龍出洞》、《魚滴水》之類,莫不引人入勝:獨具韻味的“叭先”,形如嗩呐,其調婉轉流暢,常伴以圍鼓,真所謂吹吹打打,熱鬧非凡……
或許因為大山的“遺傳”,土家人也有山一樣的靈秀,一樣的氣韻,一樣的豁達!盡管,他們至今還戴著貧困落後的帽子,然而,在他們臉上,看不到等待與怨天尤人的陰影。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每一個土家人、每一個鶴峰人都是山的一顆種子,他們牢牢紮在山裏,正以勤勞的雙手,共同開辟更加美好的未來。
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