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學院院長
克來新·安內斯特
曆史告訴我們,瑞典已不再是靠軍功爭強的時代了,而是努力辦好這項世界大獎的時代。武力的時代已成過去,我國國民在國際間競爭和平獎,長久以來都保持著受人尊重的地位。如今,瑞典和諸大國競爭文學獎的日子終於來了。精神領域,並不是在於人口的多寡和經濟生活的貧富,而是在於不可測知的生命力。理想主義對倫理的要求,就是取決於生命力是否充沛,由此定出精神領域的範疇。
艾伊艾兒、泰克內爾、利內貝伊,在此略為提到他們的名字,他們都是有資格問鼎諾貝爾獎的。由於有這幾位大師級的人物開創格局,才有後來百花吐豔的局麵。年輕一代的作家們,對我國的文壇貢獻很大,其中有一個名字,就像繁星滿天中最亮的一顆明星,閃耀著特別璀璨的光芒。塞爾瑪·拉格洛夫的作品中,蘊含了瑞典偉大的母性中最純粹、最優雅的特征。五年前,瑞典學院就認定了她的作品在文壇的地位,及其所具有的強烈震撼力(她的作品,風行於瑞典國內外,不但想象力豐富,更充滿了理想主義的精神,以及擅長於說故事的才能),因而頒發金牌給她。瑞典全國各階層人士,對她受此表彰,都予以熱烈的支持。瑞典學院並肯定了塞爾瑪·拉格洛夫在文學上卓越成就的影響力,認為她的作品,應當屬於人類的精神財產。諾貝爾本人認為,具有理想主義是獲得諾貝爾獎不可或缺的條件。身為國人,當然以她為榮。作出這樣的決定,並不是因為過度的國民自負心使然,也有許多國外的有力人士支持她為候選人。本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由地主國獲得,誰也不致認為這是缺乏謙讓的美德。相反地,如果一味地謙讓不前,恐怕會被解釋為缺乏國民自信心呢!
她的處女作《哥士塔·貝爾林的故事》,廣泛地受到各國矚目,這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篇小說,完全異於那些曖昧不明,似是而非的理想主義,顯得風格獨創。但是這篇作品也不是令所有人都滿意的。大部分的人都加以揄揚讚美,可是也有一小部分的人,卻給予嚴厲的批評。她的作品落筆不俗,想象力之豐富是自阿爾姆克維斯特以來,無人能與之比肩,令人驚歎的。平凡的人與事,在她藝術的筆下,畫龍點睛,變得更加神采鮮明,麵目一新。她的才筆觸及到最不起眼的細枝末節,她的文體具有難以名狀的美感。她重新撩起人們對古代瑞典田園生活的回顧,那一幅幅令人悸動的景象,激起讀者內心的感動。她作品的風格,是難得的明朗快活,能在一開始,就深深地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使人愛不忍釋。但她這部作品並不是完全沒有缺點的,這也是無可避免的曆程,世上何曾有掘出純金的事?古往今來,豈有一個人是一出生就完全成熟的呢?有一點是可以確言的,就是流著瑞典血液的拉格洛夫,正在躍躍欲試,準備振翅高飛!
她很快就步入了屬於她自己的領域,那就是神話和傳說的神秘世界。她自幼小就從傳說的故事中汲取了許多靈感,配上她豐富的想象力和充沛的感情,伎她能透視到肉眼看不見的神秘世界。這個神秘世界,並不是在這世界之外,而是蘊藏在這世界之內。拉格洛夫作品的特色,就是能以心眼來觀察這個世界。自聖’布裏吉達過世之後,就隻有拉格洛夫了,再無人能出其右。在沙漠之中,因受熱空氣的影響,產生了曲折作用。行走在沙漠中的旅人,往往會看到海市蜃樓的景觀。拉格洛夫的想像力,充滿了愛情和色彩,洋溢著生命的活力,使她的幻想變得真實鮮活。細細地諦聽她的詩,便深深感到那是真實事物的再現。她描摹自然的筆觸亦複如此。她的筆下包羅萬象,甚至包含了無生物的世界。雖然是肉眼所不能及,可是卻是真實存在的。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不能以描摹自然的表象就感到滿足。她充滿了情愛的眼中,追尋著生命的內涵。她敏銳的耳朵,傾聽著內心的無聲之音。她成功的秘密,就是她從許多神話,流傳的軼聞和聖經故事汲取出靈感。老於世故的人,是看不出這美麗的秘密的。隻有素樸天真的靈魂,才能見到。詩人這顆純樸的心,可由老婦的口表達出,“擁有這樣靈魂的眼睛,才能窺探出神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