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肇星說送孩子到國外上學不一定都是嬌生慣養。據我觀察,不少中國孩子到了外國,才真正受了苦,鍛煉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因為,外國並不是天堂。
背景欣賞2006年8月2日,有網友在線詢問李肇星,現在不少家庭花不少錢把孩子送到國外搞洋插隊,你怎麼看?李肇星回答說:“送孩子到國外上學不一定都是嬌生慣養。據我觀察,不少中國孩子到了外國,才真正受了苦,鍛煉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因為,外國並不是天堂。”李肇星為了讓兒子記住自己是莊稼人的後代,愛自己的故土,所以為他取名叫禾禾。李禾禾曾在美國一家大型計算機公司工作。2003年12月與網友暢談中國外交時,李肇星提到了他的兒子:“我的兒子和我不一樣,他可能將來就幹他自己願意幹的事情,不大可能當公務員了,我想他興趣不在這兒。”李肇星夫人秦小梅講述了兒子在美國所經曆的挫折。她說,“9·11”事件後,美國經濟很不景氣,禾禾所在公司也大批裁員。一天晚上,兒子打電話給她說:“媽媽,很對不起你們,我被公司裁員了!”聽得出來,當時兒子的心情很沮喪。她們對禾禾說:“孩子,不是你不夠出色,美國政府製定了嚴格的法律,企業裁員時必須考慮各色人種在企業內部的比例分配,所以,你的出局並不能說明什麼。別灰心,你現在能做的就是紮紮實實,繼續前進。”在父母的鼓勵下,禾禾重拾信心。沒過多久,又聽到他找到工作的好消息。2004年,禾禾報考了美國哈佛大學,被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錄取。禾禾在美國讀書、工作期間,沒有任何人知道他的真實身份,她知道兒子是想憑真本領證明自己。他一直很優秀,但在異國他鄉生活,需要克服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和問題,譬如文化、語言、思維觀念、工作環境、市場、消費等,都與國內不大相同,現在遭遇挫折,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勵和肯定。有人曾用“鷹爪”來形容李肇星的外交藝術,但對兒子的舔犢之愛,坦露出他的內心充滿了詩意和柔情。
智慧感悟世界一體化、全球化發展進程勢不可擋,一個人的成長要靠多種社會環境的曆練與鍛造,才能百煉鋼化為繞指柔。誠摯的愛需要一種精心嗬護,更需要一種坦然放手。彩虹總在風雨後,無限風光在險峰。
受益不盡的五堂課。
李肇星說我在北大那麼多年隻聽過季羨林老師一次課,參加工作後倒有幸去醫院請教過四次。他這五次所講的,我卻永遠消化不盡,受益不盡。
背景欣賞2007年7月11日,李肇星正在鎮江和幾位朋友談論烏魯木齊“7·5”事件,突然傳來季羨林老師逝世的消息。李肇星當即打電話請北京大學校友幫助送花圈。季先生的音容笑貌不斷浮現在眼前,他們的話題也轉為如何在為人處世上向大師學習。李肇星說:“我在北大那麼多年隻聽過季羨林老師一次課,參加工作後倒有幸去醫院請教過四次。他這五次所講的,我卻永遠消化不盡,受益不盡。他每次都給我布置了“課外作業”,送我他寫的書。這些書我一直在讀,有不少章節我仍讀不懂,還在“策劃”找“借口”到這位跨世紀老師的病榻前求教,想不到他卻匆匆地去了。”最使李肇星感動的是季先生的拳拳愛國之心。二戰爆發後,季先生在德國留完學無法回國,在那裏一待就是十年。季先生有廣闊的國際主義胸襟。在德國發動戰爭的年代,他交了許多德國朋友,認為邪惡的是法西斯,而廣大德國老百姓是善良的。印度文化在季先生筆下熠熠生輝,李肇星參與討論重建那蘭陀大學,即唐僧學習和教授佛經的地方時,一位印度學者說,沒有中國的季羨林,印度的幾段曆史是很難寫出來的,季羨林是他們心儀已久的印度燦爛文化的偉大知己。季先生尊崇和諧社會的理念,始終保持虛懷若穀的風範。他畢業於清華大學,致力於把學問傳授給北大學子。他熱愛清華,同時尊重北大的學風。他曾向在外交部工作的學生們說,他與曾任外長的喬冠華是清華校友,喬冠華的德文比他好得多,很早就能流暢地閱讀馬克思和康德、黑格爾等人的哲學原著。他多次誠懇表示,自己算不上大師,還要活到老學到老。住院期間,他盡可能每天看會兒書,寫千把字的散文。在他身上,沒有半點文人相輕的毛病。他背後總是說某某學者值得學習,從不議論別人的短處。李肇星回憶,他幾次到病榻前看望、請教季先生,季先生曾給他許多具體鼓勵和指點。李肇星任外交部發言人時,他關於“不說假話和真話不能全說”的教導,真是又科學又實用,為李肇星增添了做好工作的信心和空間。望著鎮江的山山水水,李肇星心潮澎湃,含淚北顧,深知老師的愛國情懷和治學之道,是永遠學不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