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明醫指掌》歌塊
《明醫指掌》原為明^皇甫中撰,後經明·王肯堂訂補,邵達參補。全書10卷。首列病機陚、經論總抄、藥性歌,下敘及內、外、婦、兒、五官諸科臨床上常見證近百首,每證下括以“歌”、“論”、“脈”等項,並審因分類,有方有藥,加減運裁,辨證詳明。作者引用岐黃秘旨,舉仲景、丹溪、東垣、河間等曆代名家格言,參之己見,彙為一體,為歌為賦,易於誦記,為論則義理顯明。本書內容豐富,博而不繁,詞理簡明。作者皇甫氏三世業醫,聲著一時。訂補者王氏、邵氏又均為明代醫家,因此,本書對臨床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也是初學中醫的一本綜合性參考書。今錄其部分病證歌訣於斯。
真中風
腑中風邪顯六經,麵加五色表之形。若還中髒多便阻,絕證臨之命必傾。半身不遂喁斜口,此是風邪中在經。有表汗之須續命,六經加減認教真。:須知在裏溲便秘,實者尤當三化行。原無表裏秦芄治,大要清心靜養神。?
類中風
卒倒原從氣分虛,濕痰能中右邊肢。左邊死血並無血,不語涎多吐最宜。口噤筋孿風熱甚,四肢不舉屬於脾。更兼痿甓與麻痹,休作風邪真中醫。
中寒
胃虛膚豁中寒深,厥逆身涼脈細沉。要辨內傷並外感,理中薑附倍加參。
風雨山蒸屬外因。乳醪濕麵內因成。聲壅如同甕裏鳴。因肢緩縱不能行。疸腫虛浮泄利頻。若然濕鬱取風升。
諸氣證
運行不息真元氣,出自中焦統屬肺。外護皮毛內導血,衝和百脈名為衛。七情六欲有所幹,清者濁而行者滯。擾亂妄動失其常,痞悶壅塞從此致。局方治氣多辛溫,往往流傳千古弊。至我丹溪一發揮,凡氣有餘從火治。氣變火證常八九,冷生氣者無一二。氣虛氣實細斟量,勿泥辛香峻削劑。
諸血證
血是人身水穀精,生於脾胃統於心。動言視聽皆資用,脈絡形容足壯神。陽火煎熬偏易耗,陰精有質故難成。虛勞咳咯真陰損,吐衄多因火載升。男子便紅緣濕火,女人血熱病崩淋。脈芤而澀知無血,色奪神枯是損陰。血熱血寒虛與實,臨時診侯細詳情。若緣蓄血生潮熱,藥劑斟量及蚤行。血因脫損焦薑補,燕地歸芎信有靈。
痰證
水穀消磨氣血成,滋榮脈絡壯元耠,七情四氣時衝逆,脾胃旋傷慠運行,胃口從此留宿飲,致令津液作痰凝。因而隧道皆壅塞,卻是痰涎滯在經。或癢或麻或痛痹,或留肌膜結瘤瘺。皮問腫痛燔如火,心下寒疼冷似冰。流入脅稍成癖積,行走髀臍作痠疼。或如綿絮如梅核,或若桃膠梘肉形。吐不出而咽不下,分明鬱積在於胸。或為喘嗽心嘈雜,嘔吐痰涎碧靛青。攻上頭時眩暈倒,眼哨口噤耳中鳴。咽喉閉塞牙關緊,噫氣吞酸嘔逆頻。夜臥不安奇怪夢,遊風腫痛並無名。怔忡健忘時驚怖,癲走癡呆不識人。久瀉形枯腸積垢,中風癱瘓失聲音。汝人白帶男兒濁,經血愆期赤白淋。荏苒做成勞瘵病,風癇瘈縱手攣筋。遍身習習如芒刺,一線寒牽背脊心。如斯怪異延纏病,都是痰涎裏麵生。
泄瀉
濡瀉如傾濕所浸,分消利水便安寧。完穀不化名飧泄,內挾風邪發散平。腸垢稠粘為協熱,寒如鴨糞水澄清。熱當伐火黃芩治,寒用溫中香桂行。不禁直須訶子散,脾虛久瀉術參苓。
水腫
水濕由來脾土虛,不能行水漬於膚。須知陽水並陰水,氣血風形各有途。利水不須行峻利,脾能健運自寬舒。但將參術常為主,加減當看所挾施。
脾胃證
脾胃相通五穀消,輸精脈絡裕三焦。當其健運施生化,能食而肥氣血饒。四時胃氣為根本,脈實弦洪與石毛。一有所傷營運遠,從此便覺此身嬌。勞形過食中州損,怠情貪眠麵色焦。水不運行生痞脹,食難克化肉潛消。脾胃既病如何療,要適寒溫飲食調。
傷食證
胸膨噯氣為傷食,氣口緊盛端可識。所傷仍辨熱和寒,元氣要分虛與實。
嘔吐證
得食即吐知為火,停久而來卻是寒。久病胃虛因不納,或緣氣逆與停痰。食填胃口多生嘔,新穀如何得下關。欲辨寒熱虛實侯,大微遲數脈中參。
噎膈證
噎膈生於血漥幹,或因氣火或因痰。近於咽嗌名為噎,水飲能吞食物艱。胃烷之間成膈證,食雖能進下關難。要參脈症求虛實,勿泥辛香概作寒。
痞滿證
胸中滿悶名為痞,外麵殊無脹急形。食積結痰兼濕熱,氣虛不運病根深。
惡心證
畏食分明是惡心,嘔而無物亦無聲。胃中寒氣兼痰火,隨證斟量細辨明。
吞酸證
要識吞酸與吐酸,總因濕熱肺脾同。吐酸吐出酸如醋,若是吞酸咯吐難。
晐逆證
陰火攻衝成咳逆,或因痰氣滯胸膈。胃中積熱與停寒,病後胃盥多吃忒。
曖氣證
何故令人成噯氣,蓋緣痰火乘於胃。治痰星夏共陳皮,治火黃連石膏輩。
嘈雜證
痰因火動令人嘈,濕痰氣鬱總同條。肥人自是濕痰故,伐火芩連梔子調。
頭痛證
頭痛先須辨厥真,濕痰風火挾邪侵。氣虛血少兼寒溫,識者尤當審六經。更有眉眶頻作痛,風痰風熱客於棱。
頭眩證
痰火令人頭轉旋,氣虛血失每頭眩。風寒暑濕乘虛致,識得其機可望痊。
心痛證
心痛當分久與新,暴嬰寒氣必須溫。若還稍久多成鬱,鬱積因而作熱蒸。大實痛時難以按,按之痛定作虛論。蛔蟲痛止偏能食,脈澀須知死血因。真痛在心無藥療,厥疼胃脘正當心。
腹痛證
寒痛綿綿無減增,時疼時止熱為根。血瘀癌處無移動,食積便通便見輕。實者不能將手近,痛時能按作虛論。濕痰痛者溲便秘,體認其形見病情。
痹證
風寒濕邪相雜至, 襲人經絡因成痹。寒者痛而風者行,濕為重著不移處。或中皮脈肌骨筋,內舍心肝脾腎肺。筋攣不仁類乎風,局方風痹同論治。因襲既久未能明,近代明師始分異。內經風痹各有條,諸痹所因出陳氏。
虛損勞瘵證
真元斫喪漸成勞,骨熱煩蒸氣血銷。清骨保真除內熱,黃芪鱉甲治晡潮。補虛八物滋榮血,虛甚參芪白風有。花蕊十灰能止血,卻勞須用煉青蒿。大平治痿能清肺,消化能令痰自消。男子必須先補腎,女人惟要把經調。傳屍急製天靈散,勿使延纏種禍苗。
驚悸怔忡健忘證
驚悸心中常惕惕,如人將捕時驚惑。延纏不已漸怔忡,寤寐神魂多恍惚。精神短少或多痰,健忘之病因而得。皆緣大恐與大驚,觸事喪誌心神失。
三消證
消證良由燥熱過,消中飲食善消磨,腎消溲濁腰肢瘦,消渴便多飲亦多。
自汗盜汗心汗證
表虛血弱汗成流,濕證淋漓不肯休。痰證津津常浹背,亡陽氣脫汗如油。陰虛盜汗兼無血,熟睡沾衾覺即收。心汗蓋緣思慮得,圓圓一片在心頭。
赤白濁精滑夢遺證
濕痰濕火幹氣血,赤白二濁從此別。更有精滑及夢遺,卻緣相火與濕熱。
淋證
洫石有勞肉五淋,便時滴瀝痛難禁。細微實滑求虛實,死血陰寒氣滯並。
癃閉遺溺證
實熱溲便故不通,下焦氣結號為癃。氣虛血弱兼痰閉,一吐提時便有功。虛熱故令便不禁,虛寒遺溺在溫中。
第二節《醫宗說約》歌訣
《醫宗說約》係清·蔣示吉編著。蔣氏為明·李中梓門人。本書彙集《醫宗必讀》、《病機彙論》等書的內容,參以蔣氏本人臨床經驗編寫而成。每一內科病證均以歌訣形式,首論病因,次論病機及治則,隧出主治之方及隨證加減,要言不繁,今選錄部分病證歌訣供研習。
中寒
中寒傷寒殊非一,傷則漸深中直入,初起怖冷四肢寒,無熱不渴身戰傈。脈來無力又沉遲,加味理中湯有益。參術甘草並幹薑,加桂陳皮功妙極,寒甚附子及吳萸,茯苓半夏吐有力,生薑煎就須冷服,無脈豬膽麝香吃,雉瀉不止加芪升,薑汁三匙嘔吐入,舌卷囊縮指甲青,脈絕蒸臍不可忽。
疰夏
溫熱蒸人夏曰長,氣虛體弱熱因傷,胸中氣促四肢倦,心煩食少不如常,好臥口幹或泄瀉,治用清暑益氣湯。黃芪升麻與蒼術,參術陳曲澤瀉柏,麥冬青皮及當歸,幹葛三分味九粒,甘草水煎引薑棗,盜汗還加浮小麥,便赤滑石並山梔,渴甚花粉烏梅食,頭痛川芎石膏好,嗽加膏杏升蒼出,木香砂仁胸不寬,瀉加肉蔻茯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