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華中婉拒
省長蔣祝平心曠神怡,筆走龍蛇,兩次簽批。
副省長周堅衛親自協調。
恩施州、鶴峰縣屢屢懇請。
華中公司卻巧妙應對……
在國家經貿委的批文下達後的第9天,湖北省恩施州江坪河電站工程領導小組,於2000年10月28日給國家電力公司華中公司並張學知總經理呈送了《江坪河電站有關情況的彙報》。這份情況彙報的主題是,懇切希望以國家電力公司華中公司為主,牽頭組建江坪河水電站股份公司,成為江坪河的業主。
實際上,請華中公司當江坪河的業主這個工作,早在9月13日武漢評審會之前,鶴峰縣委、縣政府、恩施州政府就分別向其發過函電。徐靜黎、傅衛民還上華中公司彙過報,希望得到這個掌控全國第二大跨地區電網的電力巨人,能夠支持江坪河。因為隻要上江坪河,無論誰是業主,50萬伏的線路送出,調度權都在這個巨人手中。如果沒有華中網這條通道,江坪河的電能是無法輸送出去的。
也是經過多次聯係預約後的一天,華中公司辦公室主任李光濤給傅衛民來電話:“明天上午張總有時間,可以接待你們。”
張總名叫張學知,原在北京國家電力總公司任電源建設部部長,後調武漢任華中公司老總。
徐靜黎副州長知道上述電話內容後很高興,叮囑傅衛民,要他於當天晚上給張總寫個彙報材料,內容要全麵,又簡明扼要,而篇幅則不要超過一頁材料紙。
寫這樣專業性很強的材料,閱文者又是頂級的專家,對於一個長期從事行政工作的人來說,無疑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材料能否抓住張總的眼球,打開張總投資的決心之門,至關重要。
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傅衛民喜歡讀書,天文地理,文學曆史,自然科學報刊雜誌,一有時間就手不釋卷,近年來尤其喜讀水電書籍,是一個從最基層也是從書籍中成長起來的縣級領導人。他最初任職,是1980年10月在縣農業局楊柳坪玉米良種場任場長、書記。1983年12月在農工部工作。1984年調縣人民政府辦公室任工作員、秘書科長、辦公室副主任。1990年任縣經貿委主任。1993年11月任縣人民政府副縣長。1998年任鶴峰縣委副書記。他記憶過人。在一次全縣性的知識競賽中可見一斑。他所率的小組通過激烈的角逐,過五關、斬六將,一舉奪得比賽第一名。在回答很多需要記憶的難題中,他充當了主角,嶄露了才華和記憶特長。他的文字功夫很紮實,鋼筆字也很有功底,平時行文自然而然的帶點書法味兒。如果他一直在秘書科長、辦公室副主任的位置上,他或許會以文采,書法而出眾。
自從1997年以副縣長身份分管水電,出任漊水流域開發領導小組組長以後,他便一頭紮進了水中,開始潛心研究水,對關於水的文字特別有興趣。
“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最初的生命來自大海,這是科學家的共識。關於這一點,我們的祖先在造漢字“海”時,就似乎意識到了。你看,組成“海”字的三個部件,不就是“水”“人”“母”麼? 水是孕育人類的母親。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河養天下一半人”。人不管走到哪裏,都離不開水,人不管走到哪裏,都與水有不解之緣。科學家到外星球上尋找新的生命,首要的一點就是要看那裏有沒有水。
他讀過《山海經》。其中“精衛填海”、“誇父追日”、“鯀禹治水”這些古典神話,他讀得十分仔細,十分透徹。這是在歌頌先民戰天鬥地、勇於改造自然的瑰麗理想,這是在歌頌古代人民力圖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提高人的主體地位的雄心壯誌。特別是作為一個在漊水邊生活了幾十年,和漊水打了幾十年交道,對水有一番深情的人,更能品讀出這些故事的深刻內涵,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與水有關,與大江、大河、大海、大澤有關。
炎帝之女溺水而亡,化作精衛鳥,精衛鳥常銜西山之木,以填塞東海;
誇父與太陽賽跑,飲幹了黃河,渭水,再飲大澤,最終竟然“道渴而死”;
鯀和禹父子分別受堯舜二帝之命治水。鯀用堵塞法,以致無成,為舜所殺,禹用疏導法,使人民免除水患,舜因此讓位於他。
他認真讀過長篇報告文學《風流峽穀》,裏麵就有這樣一段“水利史”:華夏民族可以說是從治水開國。夏朝第一位國君禹,就是因為治水有方又有功才成為人們擁戴的君王。從殷周到民國,史料記載的5258次自然災害,一大半是水旱災害。曆史上許多有作為的朝代,都在治水方麵留下功績。戰國時代的都江堰、鄭國渠,秦朝的興安靈渠工程,或為農田灌溉,防治洪水興利除弊,或為一方百姓帶來舟楫之利,或為拓展疆域奠定交通基礎。漢朝以後,水利工程更多,隋代的大運河,宋明兩代的荊江大堤工程,清朝著明將領林則徐曾在武昌帶領軍民防洪搶險,至今仍傳為美談。偉人毛澤東深信欲治國必先治水,他一生有過許多治水的指示,如“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一定要根治海河”等等。他親自參加十三陵水庫的修建,他親自批準了荊江分洪工程等一係列水利工程,幾乎對全國每一條大江大河的治理,都有具體的設想。
他還知道關於電的淵源,1831年,英國的科學家法拉第成功地設計出了第一台發電機,才從根本上解決了電源問題。自此,各國的科學家又紛紛向電力照明目標進軍。
有人研究白熾燈,有人研究弧光燈,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電燈相繼問世但真正有實用價值的卻很少。
19世紀70年代,發明電燈的條件日趨成熟。就在這時,愛迪生參與了研究電燈的工作。一開始,愛迪生要求自己發明的電燈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價錢便宜,而且無聲、無煙、無臭,對人體無害。他認為孤光燈成本高,耗電多,光線刺眼,用做家庭照明不太適合;白熾燈造價低廉,光線明亮而又柔和,要研究電力照明,就要向這方麵努力。
對於研究白熾燈,最大的難題就是玻璃泡裏的那一截耐熱材料不好找。由最初能亮8分鍾到45個小時,愛迪生足足試驗了1600種材料,但沒有一種是合乎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