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細菌肥料和農藥(1 / 2)

我們知道,植物生長需要氮元素。然而,占大氣78%的氮卻以分子態存在(N2),大多數植物和動物都不能直接利用。工業合成氮肥,要耗費大量的能源,且嚴重汙染環境。能否讓植物直接利用大氣中廣泛存在的氮源呢?

神奇的微生物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當我們把豆類植物連根拔起時,除了看到像胡子一樣的根毛之外,根毛上還長有許許多多的小圓疙瘩。這些球狀結構是由於一種微生物侵入植物根部後形成的“腫瘤”。植物身上的這種“腫瘤”不但不會使植物生病,反而成了專門供給植物營養的小“氮肥廠”。

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根瘤中住著一種叫根瘤菌的細菌。它們侵入植物根部後,分泌出一些物質,刺激根毛的薄壁細胞,使增殖形成“腫瘤”。根瘤菌依賴植物提供營養來生活,同時把空氣中遊離的氮氣固定下來供給植物利用。一個小小的根瘤就像一個微型化肥廠,源源不斷地把氮氣變成氨提供給植物吸收。

生物固氮由兩類微生物來實現。一類是能獨立生存的非共生微生物,主要有三種:好氣性細菌、嫌氣性細菌和藍藻;另一類是與其他植物共生的共生微生物,如與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與非豆科植物共生的放線菌以及與水生蕨類紅萍共生的藍藻等,其中以根瘤菌最為重要。

既然豆科植物能直接利用大自然中的氮源,那麼,能否讓其他植物也具有同樣的功能呢?人類自然會想到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得弄清楚是什麼決定固氮作用呢?科學家告訴我們,原來固氮體內含有固氮基因。固氮基因傳遞著遺傳信息,使世世代代固氮微生物具有固氮能力。包括農作物在內的一切高等植物,因為沒有固氮基因,當然也就沒有固氮能力。但如果把固氮基因轉移到作物細胞裏,培養成新品種,就能夠固定空氣中的氮氣。

10多年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生物固氮體係遠比想象的複雜得多。而且隨著新發現不斷增多,複雜程度也逐漸增加。不過最近似乎開始從這種複雜體係中理出“頭緒”了,相信過不了多久,科學家們一定會找到可行的途徑。

其實,我國人民很早就知道利用微生物的固氮作用提高土壤肥效。遠在幾千年以前,就已經學會輪番種植瓜類和豆類以提高產量,而西方采用輪番種植技術,是18世紀30年代以後的事。把固氮的微生物進行人工培養獲得大量的活菌體,然後用它們拌種或播種,也是一種很好的細菌肥料。化學農藥的發明及應用,曾經給農業生產帶來質的飛躍,的確讓人們很是欣喜了一陣,然而大量應用化學農藥也同時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汙染。尋求其他方法殺滅害蟲已經成為人類迫在眉睫的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