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當我的第一本小說集《尋找那半個圓》問世後,我在後記裏曾經向友人承諾:我對大家最好的酬謝不是錢,也不是物,而是寫出好的作品。我還說過:

我相信自己會這樣做,我相信自己能夠做到。

現在回想起來,我的這些承諾可以說是充滿自信,也可以說是口出狂言。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我沒有食言。

《龍宮》是我的第一部長篇。它的出現可以說是一種故鄉情結。

我出生和生長在原平的一個小村莊。我們那個鄉有兩個神頭,南神頭附近有紀念秦代名將蒙恬的“大王廟”,每年農曆四月十八還有廟會;西神頭建有“扶蘇廟”,當地人尊稱扶蘇為“柏枝大王”。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得知龍宮這個村名是因為秦太子扶蘇曾經在此處屯兵而得名,並且,距龍宮一公裏處,還有扶蘇避過難的太子崖。從那個時候起,我就萌發了要寫一部以龍宮為背景的長篇小說。為此,我數次專程去龍宮,去太子崖,去趕“大王廟會”,去看“扶蘇廟”。

《龍宮》的第一部《風流太子》是寫扶蘇與龍宮姑娘靈芝的愛情故事;第二部《風流山莊》講的是“文化大革命”那段荒唐歲月發生的荒誕故事;最後一部《風流村長》描述的則是改革開放後的龍宮。當然,我寫的小說,也就是說它完全是虛構的,除了書中提到的龍宮和太子崖這兩個地名。

《雪兒》是我的第二部中短篇小說集。其中絕大部分作品是我近年來寫的。讀過我第一部小說集《尋找那半個圓》的朋友也許會發現,收入這本集子裏的《合同工牢拴》和《我那個爹》曾在那本集子裏出現過。是的。我這樣做,並非為了湊數,增加書的厚度。前者是為了讓讀者做一種比較,後者則是因為兩篇小說之間有一種延續。

我曾經寫過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是:我有兩塊土地/一塊是金色的/另一塊是黑色的。因此,我的創作題材除了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故鄉,就是我現在賴以生存的煤礦。所以,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我的目光始終關注的是生活在這兩塊土地上的平民百姓,不可能有別的。因為我也是眾多平民百姓中的一員,如果連我們自己也不關心自己,那靠誰呢?靠天天高,靠地地厚,靠神仙和皇帝,他們又離我們太遠太遠。隻是,由於種種局限,我可能做得不好,或者不夠。但我會努力,會盡自己全部的力量。

衷心希望專家和同行們批評指導。

衷心感謝關心、幫助過我的老師、兄長和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