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林在《書的故事》的開篇講了個故事,說從前有個人,他想找到世界上產生的第一本書,就整天都呆在圖書館裏。衣服鞋子上也堆滿了灰塵。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仍然堅守在圖書館的書架旁。盡管如此,他還是沒找到世界上的第一本書。你會說,世界上第一本書已經埋在地下,早就化成塵埃了。事實上,世界上的第一本書不是一本書,而是人。古代人們靠交談來傳遞故事,一代接著一代。人們也曾試圖結繩記事,可是一個結兩個結還好說,等繩結到了幾百上千個,誰還能記住第108個結記錄的到底是去鄰居家喝喜酒,還是鄰村的張老三家新添了個寶寶需要祝賀?記數就更加困難,前十個數字還可以用手來表示,到了後麵就隻能雙手翻來覆去,像風車一樣。不知道的人,一定以為是在撲蒼蠅,誰知道他是在算數呢?
於是,人們逐漸發明了文字,鐫刻或謄寫在動物的甲骨、貝殼、竹簡、獸皮上麵。後來,人們又發明了紙,承載文字的工具輕便了很多。再後來,隨著印刷術的發明,人們可以大批量地生產書籍。時光流轉到今天,不僅人人都可以閱讀,而且還產生了很多其他的閱讀途徑,比如網絡,但就連掌握億萬電腦王國的比爾·蓋茨也不得不承認,5頁以上的信息,他寧願印在紙上閱讀。
我們可以從讀書這件事中找到很多,比如智慧、常識、樂趣,甚至達成對人生的認識、思考與判斷。當然,我們也認同約翰內斯·貝希爾說的“讀書會有所得,也會有所失”,但我們同樣不能否認一本好書和一次美妙的閱讀給人帶來的充實的變化。盡管也曾有人興高采烈地去書店,對著店員說要買本“莫泊桑的烹調書《羊脂球》”,或是邊讀書邊走路而導致迷了路,但這些曆史上有趣迷人的故事,除了讓我們會心一笑,也展示了人與書之間的某種緣分。
我們承認存在一些讀書狂,但讀書並非人們頭腦中想象的那種狀態,抱著一本書,隔斷與世界的一切聯係。克爾凱郭爾曾說:“借書是結交女朋友的好方法。”我不知道他是否曾經有過這種經曆,至少這句話提供給我們一個有關戀愛的新思路。
大多數狂熱的讀書人將書籍視為珍寶甚至性命,如曆史上著名的藏書家埃爾金·威德納,他為了買到1598年版的《培根散文集》,在臨行前說:“我還是等買到書再走,萬一我搭的船沉沒了,我才能和那本書一起葬身大海。”結果,他乘坐了曆史上著名的“泰坦尼克號”,而他的那句話竟然變成了現實中的不幸事件,他最終與自己珍愛的圖書相守於茫茫大海。據說雪萊離世的時候,口袋裏裝的是《濟慈詩集》,有種英雄相惜的感覺。
拉丁古諺語說:“每本書都有它的命運。”伊林在《書的故事》中也說:“一本書都不是偶然的,因為書的生活斷不能和人的生活分離。”而且,“像書這麼出色的東西,我們也隻能抱歉地寫這麼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