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凝聚的雕像
——記述芮增瑞先生
一
1980年初,楚雄彝族自治州首屆文代會召開,芮增瑞先生當選為州文聯副主席,主持常務工作,從此,楚雄新時期文學的發展與他的名字緊密相連。慘遭“文革”破壞後的彝州文苑,百草荒蕪,殘破凋零,急需新的機製和主政者來延續文學的薪火。麵對百廢待興的文學旅程,芮增瑞先生深知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他堅持以《金沙江文藝》為陣地,以“挖老板田”的精神對州內各民族作者予以熱情的幫助扶持。經過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楚雄文藝創作取得了長足發展,本土作家從無到有,茁壯成長,以散文、小說創作為主的楚雄文學頻頻衝擊省級和國家級報刊,在質量上不斷尋求新的突破。這些成績的取得,無不凝結著芮增瑞先生及文藝界前輩嘔心瀝血的奉獻。
餘生也晚。當我在文學之路上蹣跚學步的時候,芮老師早已從文聯主席的職位上退回家中含飴弄孫頤養天年,對他文章學識、人格風範的了解,更多是從他的著作或楚雄作家的口述中得來。我們屬於不同時代的人,他出生於1928年,我則生於1982年,按年齡劃分,是典型的祖孫輩,但這並不影響我對他作品的喜愛。我常以走進曆史般的莊重感情閱讀老一輩作家的書籍,進入那些充滿豐富時代影像的文學世界,在對過往時光的回憶性想象中,解讀他們那一代知識分子特殊的命運遭際,深化自己對文學與政治、社會隱秘關係的認識,豐潤因閱曆膚淺而浮泛的生命情感。隨著夏揚、楊繼中、張毓吉等人的相繼謝世,芮增瑞先生成為楚雄老一輩作家中碩果僅存的一位。他們成長於天崩地坼的變革時代,傳統文化研習的知識承傳奠定了深厚的國文功底,新舊思想的交織,讓他們對文藝表現的內涵及特征有著深切的感悟,而新的時代又曾給予這代人太多的肉體與心靈創傷,大半輩子的風雨人生,曆經亂世的坎坷磨難,造就他們隱忍堅韌、寬容溫厚的性格。文章憎命達,國家不幸詩家幸,芮增瑞先生的身上,幾乎貫穿著中國文人精神涅槃的全部過程:童年牧心天地之間,在民族民間文化中汲取靈感;少年負笈求學,蒙良師指點,暢遊新文藝的海洋;青年因言獲罪,蹭蹬二十年,嚐盡世間苦辛;中年沉冤昭雪,欲以隻爭朝夕的精神索回被延誤的歲月;晚年壯心猶紅,撰文著述,提攜後學,以滄桑歲月流轉中的苦痛、超拔與悲憫,積澱起一座人格的雕像。
二
芮增瑞先生的文學生命主要體現為兩種形態:創作與編輯。除去中青年時期二十年非人般的勞教生涯,他大半生幾乎都與文字為伍,從未放棄過手中的筆。其創作內容大致可分為文學寫作、文學評論和文化史研究三個方麵,主要成果收在《藝海拾夢》、《彝族當代文學》、《書的故事》和《三迤散記》等幾部著作中。
他早期的小說善於在生活中捕捉人物心理的變化,把握時代前行的脈搏,洋溢著清新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時代精神。早期的散文筆調雅致,抒情性濃,深得評論家的好評與普通讀者的喜愛。經過二十年艱窘歲月的磨練和靈魂作困獸之鬥般的掙紮,複出文壇後的芮增瑞先生,又煥發了創作的生機與活力。在他擔任楚雄州文聯主席的年月中,為楚雄文藝的新生做奠基與推動的同時,又以自己的創作實踐豐富和影響著同時代的作家作品。這一時期的作品,主要以散文為主,且更多融進了回憶的成分。他對逝去親人與老師的追憶,對與之有交往的作家的懷念,對年少時求學歲月的記述等,平緩如水的文字流溢出曆經劫難後的淡定與悵惘,生命感悟、社會評析、人格精神盡顯其中,知人論世,人文合一,格調哀而不傷,是歲月演變凝聚的精華。對作家創作而言,青年比的是才氣,中年比的是學識,老年比的是人格。芮增瑞先生少時聰穎好學,文學才華早露,壯年經曆煉獄般的社會磨礪,鐵窗不損壯心紅,晚來如老驥伏櫪存千裏之誌,傾灑心血澤潤後學,令無數人高山仰止。可以說,在他的身上,具備了一名優秀作家應有的全部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