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上的那一道風景(1 / 2)

橋上的那一道風景

玲瓏別致的江南古鎮,是萌孕我初生的搖籃,也是哺養我成長的天地。

記得第一次去塘棲是在大學時代,那個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一個鶯飛草長的陽春三月。因為仰慕那裏的悠久文化和曆史底蘊,仰慕那裏清水黛瓦的水鄉歌韻,於是趁著周末間隙,丟下沒有編寫完的最新一期《湖心亭》,便獨自從杭州大學校園出發,在武林門輪船碼頭乘運河客船,在“突突突”的柴油機轟鳴聲中,悠悠來到曾經的江南十大古鎮之首。一路雨霧,一路想象,一路興奮,七孔廣濟橋、乾隆禦碑、水北老弄、美人靠、石板巷,走著,看著,記著;驚歎著,恍惚著,遐想著,眼前的所有人文與自然,讓莘莘青蔥的我流連忘返。

第二次到塘棲,是專門奔那裏的鮮果——枇杷而去的。關於塘棲枇杷,隱約想起豐子愷在他的散文《塘棲》這樣描述:塘棲是一個鎮,其特色是家家門前建著涼棚,不怕天雨。有一句話,叫做“塘棲鎮上落雨,淋勿著”。“淋”與“輪”發音相似,所以凡事輪不著,就說“塘棲鎮上落雨”。且說塘棲的酒店,有一特色,即酒菜種類多而分量少。幾十隻小盆子羅列著,有葷有素,有幹有濕,有甜有鹹,隨顧客選擇。真正吃酒的人,才能賞識這種酒家。和尚稱為僧徒,與酒徒同列可也。我發了這許多議論,無非要表示我是個酒徒,故能常識塘棲的酒家。我吃過一斤花雕,要酒家做碗素麵,便醉飽了。算還了酒鈔,便走出門,到淋勿著的塘棲街上去散步。塘棲枇杷是有名的。我買些白沙枇杷,回到船裏,分些給船娘,然後自吃。在船裏吃枇杷是一件快適的事。吃枇杷要剝皮,要出核,把手弄髒,把桌子弄髒。吃好之後必須收拾桌子,洗手,實在麻煩。船裏吃枇杷就沒有這種麻煩。靠在船窗口吃,吃好之後在河裏洗手。坐船逢雨天,在別處是不快的,在塘棲卻別有趣味。因為岸上淋勿著,絕不妨礙你上岸。況且有一種詩趣,使你想起古人的佳句:“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隻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古人讚美江南,不是信口亂道,卻是親身體會才說出來的。江南佳麗地,塘棲水鄉是代表之一.我謝絕了二十世紀的文明產物的火車,不惜工本地坐客船到杭州,實在並非頑固……

借豐子愷的文字,我多多少少領略了江南古鎮的風姿和骨韻。也就在那次古鎮之行,我認識了吳新華。一位八小時之外,癡迷文字,愛好寫作,熱衷讀書,認真、踏實、內秀而勤於思考的年輕作家。

千年古運河穿塘棲而過,枕水而居的文學青年吳新華,深愛著這片養育他的土地,他的作品中處處透著濃厚的家鄉感情。一位基層業餘作者,幾十年如一日,抱著對文學的熱情與執著,寫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京杭大運河流經古鎮塘棲,這裏曆史文化底蘊深厚,這裏水網交錯,河道縱橫,清淩淩的河水滋養著江南人家。塘棲在運河上有座唯一的七孔石橋,俗稱廣濟橋。生活在這座古色古香石橋邊,是人生的一大愜意。如果把這種美景與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串聯起來,構思變成一篇篇美文,那便是另一番境界。寫文章可以比作建橋,一篇好文章就如一座好橋。你不僅可以欣賞橋上風景也可以在橋上自在行走,更可以立於橋頭,憑欄眺望,思緒飄揚!吳新華的作品在我眼裏就是這樣一座不錯的橋,散文中散發著靈氣,故事中彰顯著機智。廣濟橋下有七大孔洞,每個孔洞有一番天地,我想也從七方麵來品評新華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