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中央最高政府機構之一。它和漢代尚書有淵源關係。
漢武帝時進一步強化君權,以主管文書的尚書掌握機密要政。為便於出入後宮,用宦者擔任,稱為中尚書,簡稱中書,又因兼謁者之職,故又名中書謁者。其長官有令,仆射。宣帝末弘恭為中書令,石顯為仆射,元帝時石顯為中書令,牢梁為仆射,均專權用事,為朝臣所惡。成帝時廢除由宦者擔任中書之製,此後至東漢末,改以士人為尚書。尚書台獨掌樞要,地位日益崇重。但專製主義的封建統治者總要防止臣下的權力過大,以免威脅到自身。東漢末,曹操受封為魏王後,在建置魏國百官時,便設立秘書令,典尚書奏事。魏文帝曹丕即位後,改秘書為中書,設監、令各一人,監、令之下置中書郎若幹人,於是中書省正式成立,其官員由士人充任,與西漢時用宦者充任的中書不同。從此以後,中書省與尚書台並立。原來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中書監、令的品秩雖低於尚書令、仆射,但與皇帝的近密程度過於尚書,故機要之權逐漸移於中書省,尚書台的地位因之削弱。三國除曹魏外,孫吳亦設中書,置令、郎,但其製與魏製稍有不同。蜀漢不詳。西晉以後,曆代都沿襲曹魏立中書省,隻有北周實行六官製,無中書之名。中書省之印但其春官府有內史中大夫、下大夫等職,即相當於中書令、侍郎的職務。隋代廢六官製,置內史省,即中書省。煬帝末又曾改名內書省。唐初亦名內史省,武德三年(620)始複名中書省。高宗龍朔二年(662)改稱西台,鹹亨(670~674)初複舊,武後光宅元年(684)改名鳳閣,中宗神龍(705~707)初複舊;玄宗開元元年(713)改名紫微省,五年,複舊。自魏晉以後,中書省是與尚書省、門下省鼎立的三省之一。
中書省的組織,曆代均有變化。自魏晉至隋初,以監、令各一人為其長官。後隋又廢監,置令兩人。唐承隋製,中書令曾改稱為右相、內史令、紫微令等,均不久即複舊稱。監、令之下,有中書侍郎(魏晉時也有單稱郎或通事郎的,晉宋以後,概稱侍郎),為中書監、令之副,它與監、令的職責都是答複皇帝的谘詢,負責起草詔敕及閱讀臣下的表章。自晉至隋初,侍郎員額四人,後改為二人,唐因之。侍郎之下,有中書舍人,初稱中書通事舍人,後去通事之名。中書舍人初掌呈進章奏,後掌撰作詔誥及受皇帝委任出使,宣旨勞問,受納訴訟。其員額曆代不同,唐時置六人。中書舍人之下,複有通事舍人(一度改稱事謁者)若幹人,掌朝見引納,殿廷通奏。此外,又有右補闕、右拾遺,掌諫諍,唐代所置;起居舍人,掌修起居注,隋代所置。
中書省最重要的職權是撰作詔令文書。魏晉之初,監、令、侍郎多親自起草,如曹魏時劉放為中書監,善為書檄,三祖(魏武、魏文、魏明)詔命多出自劉放。西晉張華為中書令,當時詔誥皆張華草定。其後,擔任監、令的高門士族,崇尚清談,厭親細務,起草詔誥文書,多委之於舍人,於是機要之權逐漸下移。南朝時,草擬招誥成為中書舍人的專職,其時皇帝為了便於驅使,多以低級士族或寒人充任舍人,“入直閣內,出宣詔命,土時有陳奏,皆舍人持人”,這樣,他們就有機會參預決策。南齊永明(483~493)中,中書通事舍人權傾天下。梁武帝信任周舍、朱異,兩人先後任中書舍人,專掌機密,雖官位多次升轉,但不離舍人之職。陳時,“國之政事並由中書省。省有中書舍人五人”,“分掌二十一局事,各當尚書諸曹,並為上司,總國內機要,而尚書唯聽受而已”,形成中書舍人專政的局麵,監、令、侍郎反而成為虛位。這種情況在陳亡以後才有所改變。北朝的中書監、令仍然掌握詔命起草權,如北魏高允、高閭均以能文為中書監、令,詔令書檄,多出其手;北齊邢邵、魏收亦曾為中書監、令,親作詔誥,與南朝由舍人起草詔誥的情況不同。隋代內史令與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仆射並為宰相之任,地位尊崇。下置內史舍人(即中書舍人)八員,專掌詔誥。唐朝也沿襲隋代,置中書舍人六員,以撰作詔製為其主要職責,又分押尚書六部,佐宰相判案。故舍人之職在唐代頗為顯赫。
中書令在唐朝前期與侍中、仆射同為真宰相。宰相集議朝政的政事堂,初設於門下省,高宗死後,移至中書省。此後,中書令執政事之筆,有出令之權,遂居宰相之首。其以同中書門下三品及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者,多以中書侍郎、門下侍郎為本官。至唐中葉以後,勢力強大的藩鎮和勳高望重的武臣常被加尚書仆射、中書令、侍中等官銜,以示榮寵。於是,中書令也逐漸成為虛銜。與此同時,以他官掌詔命敕策的製度也發展起來,翰林學土逐漸成為重要詔令的起草者,中書舍人的職權漸被侵奪,隻能草擬一些例行敕書,變得無足輕重。所以中書省到了唐代後期也大權旁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