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至元設置的中央監察機構。秦及西漢,禦史屬禦史大夫府。大夫佐丞相理國政,兼管監察。下有兩丞,其一為禦史中丞,又稱中執法,在殿中蘭台;外督部刺史,內鎮侍禦史十五人,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具體掌握監察權力。西漢末改禦史大夫為大司空,不再兼管監察,禦史中丞出為台主。東漢因襲,稱禦史台。曹魏一度改禦史中丞為宮正,後複原名,曆晉、宋、齊、梁、陳不變。北魏改中丞名為中尉,威望甚重,北齊複名中丞。北周行六官製,其秋官大司寇下之司憲中大夫即禦史丞之職。隋廢六官製,複立禦史台,因避諱,禦史中丞改稱禦史大夫,為台主,治書侍禦史為副。唐初沿襲隋製,貞觀末,因避太子李治諱,改治書侍禦史為禦史中丞。高宗龍朔二年(662),改台名為憲台,鹹亨元年(670)複舊。武則天光宅元年(674),改稱肅政台,分為左右,各置肅政大夫(禦史大夫)、司憲大夫(禦史中丞),左台專監在京百司及軍旅,右台按察諸州文武百官。中宗神龍元年(705),複名左右禦史台。睿宗延和元年(712),又合而為一。
唐禦史台有三院:①台院:置侍禦史四人(或六人),掌糾舉百僚,推鞫刑獄。此外,監太倉、左藏出納,監督沒收贓款及收納贖款等職,也由侍禦史分工負責,其中以資曆深者一人知台內雜事,稱為雜端,權力最大。②殿院:置殿中侍禦史九人,掌整齊朝班,檢察儀仗;京城內分左右街巡察,檢舉巡內不法之事;又助侍禦史推事,監太倉、左藏出納。③察院:置監察禦史十五人,掌分察百僚,巡按郡縣,糾視刑獄,肅整朝儀,監決囚徒。監察禦史多奉敕出使,巡察諸道,稱巡按使;檢察館驛,稱館驛使;監軍則清點俘獲,審查功罪;監屯田、鑄錢則審計盈虧,糾劾過失;又監嶺南黔府考選。其在京師,則以監察禦史分察尚書六部,又以二人助殿中侍禦史分察左右巡及整飭朝班儀仗。
禦史台的職責雖極繁多,最重要的實為兩項:一是彈劾百官。禦史可以據風聞彈事,彈劾不必先稟告長官,也可彈劾台內長官和同僚。二是推鞫刑獄。有的案件由當事人自赴朝堂申訴,由中書舍人、給事中及侍禦史受理,稱為三司受事;也有投牒匭中,由侍禦史監督處理,稱為理匭;更多的是奉敕推鞫。禦史台本無監獄,所推問的罪人寄囚於大理寺。到貞觀二十二年(648),始別置台獄。自大夫以下諸禦史都可以拘捕人人獄。武則天時為了消滅反對勢力,用酷吏為禦史,大殺宗室、大臣,又令禦史中丞來俊臣別置獄於麗景門,入獄者大都被處死,因此世人稱此門為例竟門。到玄宗開元十四年才由禦史大夫崔隱甫奏準依舊製,廢台獄。需要拘留者,止於台中諸院寄禁。
三院禦史為清要之官,雖秩品不高,但威權甚重。唐玄宗時常用禦史充任各種重要使職,如宇文融以監察禦史為覆田勸農使,他所奏置的判官十人也都兼禦史銜。後來,他又充租地安輯戶口使,官位也經侍禦史擢升到禦史中丞。其後楊慎矜、王钅共、楊國忠等人也都是從監察禦史曆侍禦史至禦史中丞,擔任各種重要財政使職。因為禦史權重可畏,易於集事。玄宗以後,凡節度使、觀察使無不兼大夫、中丞銜,所屬判官也多帶侍禦史、監察禦史銜;度支、鹽鐵、戶部三使的巡院官也多兼“憲銜”。就是這個原因。這些由外官兼攝的禦史被稱為外台,加上檢校等字樣,以示非中央禦史台正員。到了後期,方鎮的將校也多帶“憲銜”,憲銜遂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