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至金代尚書台(省)臨時在外設置的分支機構。“台”指在中央的尚書省,出征時於其駐在之地設立臨時性機構稱為行台,又稱行尚書台或行台省。曹魏甘露二年(257),司馬昭討伐諸葛誕,尚書仆射陳泰、中書侍郎鍾會等以行台隨從出征。西晉永嘉之難,尚書令東海王司馬越率軍討伐石勒,表以行台隨軍。自後尚書省長官出征或出鎮,隨軍衙署稱為行台。北魏天興元年(398),魏道武帝拓跋土圭攻占河北諸州,以都城遠在平城,不易控製,於鄴城、中山置行台,令尚書令秦王拓跋儀鎮守。北魏行台成為皇帝派出的特使,下置僚屬,指揮軍事,不常設,不管地方民政。熙平元年(515),北魏軍攻壽春,以李平為尚書右仆射,別置行台,節度諸軍。皇帝委派尚書出使,巡視邊境,亦稱行台。魏孝文帝元宏遷都洛陽,以北方貧困,令尚書左仆射源懷為行台,加使持節的稱號巡行北邊六鎮和恒、燕、朔三州。正光五年(524),六鎮、關隴起義相繼爆發,北魏政權複諸道行台,指揮鎮壓各地起義軍。遣尚書仆射元義為西道行台,討伐關中莫折念生起義。元義病重,以蕭寶寅為西道行台、大都督,自關以西,皆受節度。孝昌元年(525),以幽州刺史、尚書常景為行台,討伐河北杜洛周起義軍。
北魏孝明帝、孝莊帝時,行台設置較多。出任行台者多兼任當州刺史或都督諸州軍事,成為地方性軍事指揮機關。正光年間,有曹世表為東南道行台、東豫州刺史。魏子建為山南行台,梁、巴、二益、兩秦之事,皆歸其節度。正光末,以薛義都督華、豳、東秦諸州軍事,為西道行台。孝昌年間,楊津為定州刺史兼北道行台。爾朱榮專權,武泰元年(528)孝明帝任命為北道大行台,大行台稱號始見於此。其後爾朱氏兄弟子侄各據一方,權強莫比,多任大行台。
北魏末年,高歡執政,為大行台,其餘行台皆罷。孝武帝欲分高歡之勢,以賀拔嶽為關西道大行台,都督雍、涼、梁、益等二十州諸軍事;以賀拔勝為荊州刺史、尚書左仆射、南道大行台。賀拔嶽死,宇文泰繼任。東、西魏分立,高歡在東魏為丞相、大行台,駐並州,於州治晉陽置丞相府,宇文泰在西魏亦任大行台,都督中外軍事,鎮雍州。高歡任命侯景為河南道大行台,鎮虎牢,擁兵十萬,專製河南,指揮對西魏、梁朝的戰爭。梁中大通二年(547),侯景叛東魏降梁,上表稱黃河以南,皆他所掌管,請舉函穀(今河南新安北)以東,瑕丘(今山東兗州北)以西,豫、廣、郢、荊、襄、兗、南兗、濟、東豫、洛、陽、北荊、北揚等十三州內附,所列當即河南道大行台的管轄範圍。
北齊行台承北魏製,並州大行台改稱並州尚書省,地位僅在鄴城北齊中央尚書省之下。其餘下台多以州劃分,史籍所見有:幽州道行台,亦稱北道行台,駐薊(今北京西北)。朔州道行台,駐廣安(今山西朔州)。晉州道行台,駐平陽(今山西臨汾)。建州道行台,駐高都(今山西晉城東北)。東雍州行台,駐正平(今山西新絳)。洛州行台,亦稱河南道行台,駐洛陽。河陽道行台,駐河陽(今河南孟縣西)。豫州道行台,駐汝南(今屬河南)。東徐州行台,亦稱東南道行台,駐下邳(今屬江蘇)。揚州道行台,駐壽春(今安徽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