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皇帝從吐蕃請來喇嘛充當的一種最高神職。從元世祖忽必烈起,累朝皇帝都供奉帝師。元代各帝師都是烏思藏佛教流派之一薩斯迦派的高僧。11世紀70年代。吐蕃款(hKhon)氏貴族管術間卜(dKon-mehog-rgyal-po)在今西藏薩迦縣建薩斯迦寺,教授顯密教法,不禁娶妻生子,稱得祖傳毗盧巴(Birwa-pa,Virūpa)獨授密法,自成一派。因寺院圍牆塗紅白黑三色,俗稱花教,款氏家族世襲教派法主。1244年,薩斯迦教派法主薩斯迦·班彌怛·功嘉監藏(Saskyapandita,Kun-dgah-rgyal-mtshan)代表烏思、藏、納裏(見烏思藏納裏速古魯孫)僧俗赴涼州(今甘肅武威)向蒙古闊端太子表示歸順,從此薩斯迦派僧侶在蒙古地位愈來愈高。功嘉監藏死,侄八思巴繼為教派法主。蒙哥汗時,釋道爭辯,八思巴駁倒道家,深受崇敬。忽必烈即位,封八思巴為國師,立總製院管轄全國釋教和吐蕃地方僧俗,命八思巴領之。至元六年(1269),八思巴升號帝師、大寶法王,賜玉印、稱“皇天之下,一人之上”,意思是比皇帝還要神聖。八思巴之後,累朝帝師有亦鄰真(Rin-chen-rgyal-mtshan)、答兒麻八剌刺吉塔(Darmapālaraksita)、亦攝思連真(Ye-shes-rinchen)、乞剌斯八斡節兒(Grags-pa-hod-zer)、輦真監藏(Rin-chen-rgyal-mtshan)、相加班(Sangs-rgyas-dpal)、公哥羅古羅思監藏班藏卜(Kun-dgah-blog-ros-rgyal-mts-han-dpal-bzang-po)、旺出兒監藏(dBang-phyug-rgyal-mtshan)、公哥列思八衝納思監藏班藏卜(Kun-dgah-legs-pahih-byung-gnas-rgyal-mts-han-dp-al-bzang-po)、輦真吃剌失思(Rin-chen-bkra-shis)、公哥兒監藏班藏卜(Kun-dgah-rgyal-mtshan-dpal-bzang-po)等人,多數出自款氏家族,有的則是帝師弟子、侍者出身。
元朝蒙古統治者崇奉吐蕃佛教,帝師在元廷地位極高。帝後妃主都接受灌頂(洗禮)。帝師來去京師,百官隆重迎送。生時受大量布施、贈賞,死後賻金可達上千兩黃金、上萬兩銀和上萬匹繒帛。帝師的子弟和門徒很多人被封為國師、司空、司徒、國公,這些高級僧侶也享有種種特權。他們以作“好事”(功德)名義,奏釋犯人,從中受賄得利;有的還出賣官爵。通過賞賜、布施等途徑,高級僧侶手中聚集了大量財富。帝師及其門徒主持的各種佛事,耗費巨大。據延祜四年(1317)統計,內廷佛事消耗的食品,每年用麵四十三萬九千五百斤、油七萬九千斤、酥二萬一千八百七十斤、蜜二萬七千三百斤。
元世祖曾把烏思藏十三萬戶指給第一任帝師八思巴作為供養地,使之成為吐蕃地區的最高統治者。在那裏,元朝皇帝的詔令和帝師的法旨並行。款氏帝師世代繼承這種地位。帝師製度對鞏固元朝在吐蕃地區的統治,起了很大作用。帝師作為全國佛教的最高領袖,其法旨也行於內地各寺院僧徒。帝師的存在使佛教在全國獲得了高於其他宗教的優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