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掌管勸課農桑、水利、鄉學、義倉諸事的中央官署。至元七年(1270)二月,始置司農司,以張文謙為司農卿,擬定勸農條畫,設立四道巡行勸農司,每道派出勸農使和副使各一人巡行督促、檢查農業生產及應興辦水利等事。仍命各路、府、州、縣管民長官兼理農事,用心勸課,年終考其勤惰及農事成否,申報司農司及戶部,作為考核官吏治績優劣的依據之一。同年十二月,改為大司農司,命禦史中丞孛羅兼大司農卿(後升大司農),以重其事,增設各道勸農使、副使為四員,並撥都水監歸大司農司領導。十年,大司農司官集古今農家之書,刪繁摭要,編成《農桑輯要》,刊刻進呈。十四年,大司農司罷,以勸農事屬各道提刑按察司兼領;在此以前,都水監已改屬工部。十八年,立農政院,專領武衛屯田。二十年,改為務農司,複改司農寺。二十三年,複立大司農司,掌全國農桑事,分設六道勸農司,每道置官四員。同年,詔以《農桑輯要》頒行諸路。二十七年,罷各遭勸農司,並人按察司,有關農桑事申報大司農司,糾察事申報禦史台。大司農司秩正二品,置大司農、大司農卿、少卿、丞、經曆、都事等員。
至元三十年,以參政燕公楠建議,置行大司農司於揚州,檢括豪家隱占的南宋官田。元貞元年(1295),因所括隱占田畝數少,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