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宗
李道宗(600—653),字承範,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李淵的堂侄。十七歲從李世民、竇建德起義軍作戰。唐高祖武德五年(622)任靈州總管,屢敗突厥,封任城王。太宗即位,從李靖攻突厥,俘頡利可汗,擢刑部尚書,後遷禮部尚書,改封江夏王。高宗永徽初,遭長孫無忌誣陷,流放象州(今廣西柳州東南),途中病死。
深山窈窕,水流花發泄天機,未許野人問渡;
遠樹蒼涼,雲起鶴翔含妙理,惟偕騷客搜奇。
題靈泉寺大門聯
靈泉,即今湖北江夏龍泉山。據《江夏縣誌》載:李道宗曾在此隱居數年,題聯於靈泉寺大門。
此聯以“深山窈窕”、“遠樹蒼涼”寫出了龍泉山的蒼老、幽靜、多姿;又以“水流花發”、“雲起鶴翔”,描繪出龍泉山饒有生機和富於隱逸情趣的不同尋常的境界,可謂聯中有畫,畫中有詩。從現有資料看,它是我國楹聯史上第一副楹聯。
顏真卿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縣)人,顏之推七世孫。唐開元進士,玄宗時任監察禦史,為楊國忠所惡,出為平原太守。肅宗時遷禦史大夫。代宗時封魯郡公。德宗時李希烈反叛,奸相盧杞建言顏真卿前往宣諭,實欲害之,果被李扣押,不屈遇害。顏真卿擅長書法,書體厚重雄健,人稱“顏體”,後人輯有《顏魯公集》十五卷。
黑發不知勤學早;
白頭方悔讀書遲。
自題聯
摘自作者的一首絕句:“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誌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頭方悔讀書遲。”
俗話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此聯所闡述的也是這個道理。
畏友恨難終日對;
異書喜有故人藏。
無題聯
上聯說的畏友,指令人敬畏的益友。這樣的好友,希望能與他朝夕相對,談天論道,以拓寬胸襟,增長見聞。下聯說的異書,指有獨到見解的好書,自己雖不能買到,故交若有藏書,就可借來閱讀,那也是高興的事。
此聯從一個側麵闡明了交益友的道理。
林嵩
林嵩(約850—?),字降臣,又字神降,唐代長樂人,一作長溪人,今屬福建霞浦。唐僖宗乾符二年(875)進士,授秘書省正字,值黃巢起事,遂東歸,任福建團練巡檢官。後官至金州刺史。
士君子不食唾餘,時把海濤清肺腑;
大丈夫豈寄籬下,還將台閣占山巔。
自題聯
此聯見於福建《霞浦縣誌》。係林嵩未及第前,在禮嶴草堂讀書時作。
聯語內容反映了當時正直文人維護自身人格尊嚴,不甘俯事權貴的高尚氣節。
李儇
李儇(862—888),即唐僖宗,本名儼,懿宗第五子,初封普王。鹹通十四年(873)七月,懿宗駕崩,李儇靈前即位,時年12歲。在位十五年(874—888)。他愛好算術、音樂、下棋、蹴鞠,騎馬射箭、舞槍弄棒、鬥雞鬥鵝,也無不精通,就是不理政事。後來,黃巢起義軍殺入長安,李儇倉惶逃往蜀地。文德元年(888)三月初六駕崩,年僅26歲。
九重天上旌書貴;
千古人間義字香。
賜江州陳氏宗祠聯
江州,今江西九江。漢桓帝令潁川始祖陳仲弓為太邱長,陳為官公正廉明而有“廉清潁水”之譽。其後代伯宣與孫旺遷居江西德安太平鄉常鄉裏,五百年不分家,人口發展到三千餘。唐僖宗敕封為“義門陳氏”,並賜此聯。
此聯讚揚陳氏宗族以“義”字傳家,得到了這樣高的表彰,將流芳千古。
從製聯技巧看,上、下聯節奏、頓逗一致。
九重/天上/旌書/貴;
千古/人間/義字/香。
詞性與詞組結構,上、下聯完全相對應,句中平仄協調,讀之聲韻鏗鏘,完全符合格律聯的寫作規則。
徐寅
徐寅(約870—?),一寫作徐夤,字昭夢,福建莆田人。唐乾寧元年(894)進士。授秘書省正字。《全唐詩》卷七百零八至七百十一收錄了他的詩265首。著有《探龍集》、《釣磯集》。
壺公山下千鍾粟;
延壽溪頭萬卷書。
題藏書樓聯
壺公山、延壽溪都在福建莆田縣。徐寅“偶題”詩雲:“賦京長安振大名,斬蛇功與樂天爭,歸來延壽溪頭坐,終日無人問一聲。”此詩足以證明他曾家居延壽溪。
此聯始見於《福建通誌》。聯中“延壽溪頭”對“壺公山下”,“萬卷書”對“千鍾粟”,甚為工整。
下麵抄錄徐寅的《大夫鬆》詩一首,有助於了解他的為人。詩雲:“五樹旌封許歲寒,挽柯攀葉也無端。爭如澗底淩霜節,不受秦皇亂世官。”
範質
範質(911—964),字文素,五代大名宗城(今河北省大名縣)人,後唐長興四年(933)進士,知製誥,後周時累知樞密院,宋太祖時加侍中,封魯國公,次年罷相。生平以廉潔自持,所得祿賜,大多用於救助孤老鰥寡。著有《五代通錄》、《邕管記》等。
大暑去酷吏;
清風來故人。
題扇聯
上聯中的“大暑”諧音“大署”,大署指高官。意思是說,希望高官除去殘害百姓的酷吏。下聯中的“清風”,有兩層意思:一指扇動的清爽之風,一扇在手,清風徐來。另指兩袖清風,不占不貪,招來故舊的讚許。範質的侄兒謝課得了六品官,感到不滿足,要求範質幫他調職升官,範質“省之再三歎,不覺淚盈眸”,遂作《戒從子詩》,曉之以大義。
孟昶
孟昶(919—965),五代時後蜀國君。初名仁讚,字保元,是孟知祥第三子。明德元年(934)七月,孟知祥病卒前被立為皇太子,並遺詔繼皇位。宋乾德三年(965),宋兵入蜀,孟昶奉表請降宋,被封為秦國公,俸祿同大鎮節度使。到開封七天後病死於府第。
新年納餘慶;
嘉節號長春。
自擬春聯
據《宋史?蜀世家》記載:公元964年,後蜀國君孟昶於除夕夜命學士辛寅遜撰詞題桃符。他嫌學士寫的不好,便自己動筆寫了這副春聯,並叫兒子貼在寢門的兩旁。第二年,孟昶就投降了宋朝。長時間以來,此聯被認為是我國楹聯史上第一副對聯。後來有新發現材料證實,對聯起源於唐代。但此聯不失為我國第一副春聯。它的內容切合時令,體現了我國民間流行的吉祥文化。
呂蒙正
呂蒙正(946—1011),字聖功,河南洛陽人。宋太平興國二年(977)丁醜科狀元。宋太宗、真宗時三次任宰相。為官清廉,遇事敢言,鹹平六年(1003)封萊國公,授太子太師。後以疾歸洛陽,卒贈中書令,諡文穆。
回憶去歲饑荒,五六七月間,柴米盡焦枯,貧無一寸鐵,賒不得,欠不得,雖有近戚遠親,誰肯雪中送炭?
僥幸今朝科舉,一二三場內,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經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張三李四,都來錦上添花!
自題聯
呂蒙正未中舉前生活貧苦,備受冷遇,得中狀元後,爭相逢迎者眾。作者以親身的感受,寫出了當時世態炎涼的實況,語言通俗,感情真切。
另有版本雲:
舊歲饑荒,柴米無依靠,走出十字街頭,賒不得,借不得,許多內親外戚袖手旁觀,無人雪中送炭;
今科僥幸,衣祿有指望,奪取五經魁首,姓亦揚,名亦揚,不論張三李四踵門慶賀,盡來錦上添花。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橫批:南北
數字聯
呂蒙正少年父母早喪,家境貧寒。傳說有年春節,他在自家門上張貼這副春聯。
上、下聯隱去“一”“十”,表示缺衣少食,橫批隱去“東西”,表示沒有東西,家中一無所有。
隱字聯是舊時對聯中的一種表現手法。用得適當,有含蓄詼諧之功。
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濟州钜野(今屬山東)人。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在內廷為皇帝寫過製誥。由於直諫,三次遭貶,作《三黜賦》以見誌。後竟死於被貶謫的黃州齊安(今湖北齊安),世稱王黃州。著有《小畜集》、《小畜外集》共四十三卷。
但取心中正;
無愁眼下遲。
題石磨聯
王禹偁七八歲時就能吟詩作對。郡守畢文簡聞知他的才名,又知他家以磨麵為生。於是就叫他以石磨為題作副對聯。
禹偁隨口答以上聯。此聯字麵切題,內涵高雅,博得了畢文簡的稱讚。
鸚鵡能言難似鳳;
蜘蛛雖巧不如蠶。
應對聯
有一天,畢文簡宴請賓客。席間,提議大家對對子。畢出上聯:“鸚鵡能言難似鳳。”
座客麵麵相覷,無人應對。王禹偁見此情景,稍加思索,揮毫寫出下聯:“蜘蛛雖巧不如蠶。”
畢文簡驚喜地說:“此小友,經綸之才也。”並賜給他衣冠。
此聯之妙,不僅是四種動物名兩兩相對,而且動物名的字體偏旁相對。上聯鸚鵡和鳳繁體字屬鳥,下聯蜘蛛和蠶屬蟲,這種部首相對,實屬難得。
寇準
寇準(961—1023),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宋太平興國五年(980)進士。太宗時官參知政事,真宗即位後,先後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職。景德元年(1004)出任宰相。翌年加中書侍郎兼工部尚書。三年後受排擠罷相。天禧三年(1019)複相,封萊國公。後遭丁謂排擠,貶雷州、衡州,死於南方。仁宗時追贈中書令,諡忠湣。著有《寇忠湣公詩集》。
但知行好事;
不用問前程。
自勉聯
此聯表明作者樂於行善,不求回報的心緒,值得後人效法。
楊億
楊億(97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宋淳化三年(992)進士,任翰林院大學士兼史館修撰。是北宋文學家,與劉筠、錢惟演等同為“西昆體”詩派骨幹,影響宋初詩壇三四十年之久。編有《西昆酬唱集》。
李陽生,指李樹為姓,生而知之;
馬援死,以馬革裹屍,死得其所。
應對前人聯
上聯曾懸於宋代翰林院牆壁上,許多年無人以對。楊億任翰林院學士時,對出了下聯。
李陽,即春秋時道家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
馬援,東漢名將,曾任伏波將軍,後病死軍中。《後漢書?馬援傳》載,馬援曾說過:“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此聯構思巧妙,所引典故、成語,貼切自然。足見作者製聯功底非凡。
另有版本雲:
李伯陽生指李木為姓,生而知之;
馬文淵死以馬革裹屍,死而後已。
內翰拜時須掃地;
相公坐處幕漫天。
應對友人聯
相傳有一次,宰相丁謂見到翰林學士楊億留著長長的胡須,朝拜皇上時,胡須落地,便出上聯,嘲諷楊億的胡須如掃地笤帚。
楊億不甘示弱,反唇相譏,道出下聯。以“幕漫天”形容丁謂是奸臣當道,一手遮天。語言含蓄,諷刺深刻,給了奸相以有力的鞭撻。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進士。神宗熙寧二年(1069)被任為參知政事(副宰相),次年拜相,積極變法推行新政。熙寧九年(1076)罷相後退居江寧不再參與政事。文學上的主要成就在詩文方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還嗜好燈謎,撰有字謎多條。曾與蘇軾、黃庭堅、秦觀等以隱字相唱和,合編成《文戲集》四冊,今不存。他的主要著作有《王臨川集》、《周官新義》等,今人輯為《王文公文集》出版。
一刀剖開舟兩葉,內載黃金白玉;
雙手打破缸一個,中藏瑪瑙珍珠。
父子猜謎聯
一天,王安石給兒子王雱出了一條上聯:“一刀剖開舟兩葉,內載黃金白玉。”小王雱馬上意識到這是一條謎聯,並說出謎底是煮雞蛋。接著又對得下聯:“雙手打破缸一個,中藏瑪瑙珍珠。”王安石立即猜出謎底是“石榴”,並誇讚兒子答對甚妙。
此聯內容符合事理,謎麵與謎底相扣。可以說,它是楹聯史上第一副文人作的謎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