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我對這本作品集的作者育州先生並無過多了解。我來省文聯工作時,先生即已退休。我隻是知道他是一位熱情,和藹,為人平實,修養極好的老幹部,而且至今仍是省文聯機關老幹部黨支部書記。我對老幹部支部的同誌和90多位離退休老同誌懷著真摯的感激之情,不僅因為他們曾經為河南文學藝術事業的貢獻,更因為他們現在仍在關心、幫助、支持著我們,用他們的智慧、經驗,還有他們對文學藝術事業的摯愛和忠誠。

為了寫這幾句稱作“序”的話,我找了荊樺同誌、洪應同誌,才多了一些對這位可親可敬的老文藝家的認知。他長期在省劇協擔任領導職務,為河南戲劇藝術事業的繁榮發展做了大量的具體而細致的組織協調工作。同時,潛心創作了百餘萬字的舞台劇和電視劇,有長篇巨製,也有小戲小品,多角度的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原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偉大實踐,生動地塑造了一批新時代的藝術典型。育州先生雖已退休多年,但他所塑造的藝術形象仍活躍在戲劇舞台上,並從而對今天人們的生活發揮著影響作用。

於是,我想到了個體與群體,個人與事業。我們還在為之努力的事業是從前輩那裏繼承下來的,我們還要把它傳給我們的後來者。一個生命個體為這個整體事業做了多少,那大概就是一個人的生命價值了。

吳長忠

2009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