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思

題記:因為職業的關係,暑假裏一次偶然的機會,就“興趣”專題集中采訪一些鋼琴、小提琴、電子琴、琵琶、二胡等小小琴手後,方知他們對特藝的訓練與參賽,大都不是出於自願……

叮咚的泉水,是從你們手指上跳出的嗎?

翩翩的彩蝶,是從你們手指上放飛的嗎?

鮮靈的花蕾,是從你們手指上綻開的嗎?

明媚的陽光,是從你們手指上篩下的嗎?

嗬,真難令人相信啊,十根纖纖嫩指,在黑白相間的數十個琴鍵上,在細如牛毛的絲線上,左右上下跳動,竟以高超的技巧書寫著旋律,向空間發表出一篇篇屬於他們自己的但卻沒有童趣的音樂童話。

一曲終了,大人似的深深鞠躬,然後卻雛雞般地竄向伴賽的爸爸媽媽。

媽媽的臉,是一朵盛開的桃花,競技心理比孩子自信十倍;爸爸的臉,是一池漾動的春水,自我感覺比孩子良好十分。

於是,自帶的保溫瓶裏現出了獎賞的大塊雪糕;或者,從隨身的拎包裏掏出進口的聽裝高級飲料……

一張張紅紅的小嘴,盡情地吮吸,黑葡萄似的大眼睛裏,沒有競爭的意識,隻是閃著天真,好奇而茫然的光。

是自己參賽,還是爸爸媽媽參賽?他們不甚明白;各種可口的高級飲料裏,強烈地滲進了世俗的攀比成分,他們更是不甚明白。

白毛女是誰?不知道。也許是下雪天裏專逮大灰狼的阿姨吧?

小二黑是誰?不知道。也許是電視上那皮膚油黑,牙齒雪白的扔球圈兒的黑高個兒吧?

柴可夫斯基、貝多芬是誰?不知道。也許是樓上的小豁牙,要背著我把幾隻漂亮的小柴雀兒分給其他的小朋友吧?

不知道,不知道,什麼都不知道,隻知道一天到晚機械地趴在琴上彈彈彈,拉拉拉,練練練,然後找機會賽賽賽,讓爸爸媽媽笑笑笑……

誠然,中國需要人才,但把人才的開發提前到孩子還時常尿床的幼兒期,這藝術的定向難道能說是一種可喜的現象嗎?

笑,不一定都是喜劇。

過早的藝術定向,並非是一條好的成才之路。

更何況,藝術殿堂是一個聖潔的殿堂。

救救那些幼小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