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鬧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節,亦稱“上元節”、“燈節”。古時,道教把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稱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稱為“下元節”。古代把正月稱作“元月”,“夜”在古語中又稱“宵”,所以正月十五被稱作“元宵節”。因為舊時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在門前屋內掛五彩繽紛的花燈,供人觀賞為樂,故這一天又被稱作“燈節”。
元宵的風俗頗多,吃元宵、看花燈,舞龍燈、舞獅子,耍社火,不一而足。正月十五,家家戶戶要煮食元宵。元宵也叫湯團、湯圓、圓子等。為什麼正月十五要吃元宵呢?相傳,春秋末年,楚昭王在歸家途中發現長江中漂浮一白色圓物。船工撈起後剖開,隻見此物瓣紅如胭脂,香味撲鼻,食之甘美適口。昭王問左右大臣此為何物,大臣中無人知曉。昭王心中不悅,令人請教孔子。孔子說,此為浮萍果,主複興之兆。此時正值元月望日,即正月十五。楚昭王心中大喜,便命人每年這一天用麵粉及山楂、棗汁做餡,仿製此果煮熟食之,以圖圓滿吉祥。從此,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習俗流傳至今。
元宵發展到今天,花色品種繁多。元宵餡有山楂、棗泥、豆沙、五仁、玫瑰、芝麻、奶油可可、巧克力、鹹味肉等二三十種。各地元宵更是風味各異,武漢的五芳齋湯圓清白晶瑩,香味甜美;浙江寧波湯圓餡多皮薄,肥糯不膩;上海的鴿蛋湯圓小巧玲瓏,清涼甜糯;四川彭水的心肺湯圓鮮香可口,風味別致;湖南長沙的姐妹湯圓製作精細,滋潤香甜;而安徽蚌埠的混湯酒釀元宵質地柔粘,餡心多樣。此外,台灣的菜肉湯圓、京津的甜餡元宵、齊魯的桂花元宵等,也風味別具。
元宵節吃元宵雖是重要的風俗,但這一天人們更為看重的是上街觀花燈、踩高蹺、舞龍燈、耍獅子等。元宵節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始於東漢永平年間。我國的彩燈十分豐富,民間藝人能製造各種各樣精美、奇異的花燈。現在除了有傳統的宮燈、走馬燈外,不少單位還應用光導纖維、激光、聲控、光控等新科學技術,製作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彩燈。在冰城哈爾濱等地,還有多姿多彩的冰燈。自宋以後,元宵節放燈時,有人把平時製作的謎條,貼於彩燈之上,供人們猜測,又稱射虎。猜謎者絡繹不絕,熱鬧非凡。
元宵節這天,人們紛紛走出戶外,耍社火、舞龍燈、踩高蹺、玩獅子、跑旱船、扭秧歌。激烈的鑼鼓一響,催得人心頭發熱。神州大地處處展現出一派正月十五鬧元宵的熱鬧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