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點評(1)(1 / 3)

於藍談《人之初》

——小說,電影,小說

於藍

在聶耳誕辰百年的2012年,電影《人之初》以“視屏小說”形式成書,這是一件讓我非常高興的事!

我以為,電影文學劇本能發展為“視屏小說”,還在於這部電影有文學底蘊,或者說,它的劇本原來就有“小說味道”。

《人之初》的文學劇本的確帶有“小說味道”。

是20世紀80年代初葉的事了。讀了以少年聶耳為主人公的傳記小說《從滇池飛出的旋律》,“把童年聶耳搬上銀幕”這個念頭萌發,不僅萌發還相當強烈。電影的根本是劇本,需要做的,首先是把《從滇池飛出的旋律》的聶耳童年段改為電影文學本,這件事當然由小說作者去做最理想。

為此,我約見了《旋律》作者希望她做這件事。她認為把童年聶耳搬上銀幕是好事,卻因為對寫電影劇本完全外行,沒有接受我的建議。

清楚地記得約見地點是我的辦公室。那時,剛組建的中國兒童電影廠還沒有自己的廠房,兒影借用北影地皮,在距北影廠大門不遠處搭起幾間板房,我的辦公室就在那板房裏。

第二次會麵也在那間板房辦公室裏,仍沒有說服作者。她的固執反使我感到了一種敬業之心,對她產生了信任。

第三次動員距離第一次木板房辦公室裏的會麵已經過去了將近三年。兒影已經搬遷到新廠房。我與《旋律》作者似乎是在一次兒童發展與教育的研討活動中碰麵的。

稍許寒暄後,我便開門見山地對她說:“寫電影劇本的事還是你來做吧!我相信你能寫出好本子!”見她麵帶難色,便鼓勵道,“其實,小說的作者把自己的作品改成電影劇本並不難,隻要花點時間去了解電影劇本的結構和文字特性——保證一點就透!外行變內行真的不難!”

作者遲疑不決,最後總算說:“好吧……我試試。”

聽文學部主任宋曰勳說,接受任務後,這位天津作家不斷到北京“留學取經”,住進中國電影資料館對街一間便宜旅店,早出晚歸在資料館裏看各國名片,看各類電影劇本,並通過朋友介紹,幾次跑到音樂學院向家住該處的電影學院導演鄭洞天教授請教,談自己對於未來文學本的構想……這些信息增強了我的信心,我沒有看錯,《旋律》作者果然是個敬業心很強的人。

或許是作者的誠心“感動了上帝”?鄭導讀完《從滇池飛出的旋律》與作者交談,鄭導說很欣賞作者從小說中拎出的“電影魂”,作者構想的框架也很結實,寫成電影文學劇本後,若令他滿意,可以列入他的拍攝計劃。

這是個好消息,但作者並沒有立即透露給兒童電影廠的人,直到寫出初稿與鄭導做了幾次探討——她知道,著名導演鄭洞天如果看好,那劇本的完成將會有多大難度。

小說《旋律》的童年段寫成電影劇本,作者前後折騰了不下一年時光吧?

文學部主任老宋把電影文學劇本《人之初》交到我手裏時說:“這是第三稿。”老宋臉上的表情很是高興。

作者沒有辜負我的信任,《人之初》的確是個好本子。作者對我說,真正的母愛,愛的教育是本片主旨。劇本開頭有這樣一段成年聶耳的話:

幸運的孩子並不因為他落生在富貴的家庭裏,而在他是否有一位賢德的母親。我是幸運的,在我生命之初,母親教我分辨是非美醜,教我誠實善良做人,教我以博愛之心看待人世,教我懂得責任和義務……是的,正是我的賢德的母親啟蒙了我對奉獻、犧牲和愛的理解……是的,聶耳是個幸運兒,出身貧苦然而得到了富家孩子未必能得到的愛的教育與美的教育。那個年代的窮孩子會有比現代孩子更崎嶇的經曆,如果從中認識了人生意義,他將成長為強者。是的,聶耳正是這樣一個有著崎嶇的童年經曆的強者。

大家對《人之初》文學本呼聲很高。老宋的高興不僅因為拿到了一個好本子,更因為好本子有了好導演——鄭洞天同意執導《人之初》。

“好事多磨”這話不錯。《人之初》本子通過,明知120萬拍成這片子太難,但拿到更多的經費,我是無能為力了……1992年總算立起攝製組,開始了對昆明、玉溪的“遠征”。廠裏同誌們都說這片子稱得起“八年抗戰”。正巧這年是聶耳誕辰八十周年,片頭上便有了一行“紀念”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