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曆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
一般包括以下方麵:1.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藝。
郝屏仔細看了一下明國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包括以下:
漢服:明國的理由是漢服已經在地球上消失了400多年,隻有明國在穿漢服,屬於嚴重瀕臨滅絕的手工技藝和民族服飾。而且日本正在試圖征集21萬人的簽名,將“和服”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明國也有理由跟日本一道,將本民族服飾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明式菜係,這幾天明國的宴請已經讓聯合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各國代表深刻體驗了明國的美食。在此期間,帝國的名廚們設計製作數十款明國特色冷菜、熱菜、麵點小吃和湯羹。全都是在包括華夏大陸在內的各國都吃不到的。就在本月,日本成功將“和食”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了日本的經驗,明國再申請就好辦得多。
繁體漢字,作為漢語的載體,隨著簡體字的推行,使用繁體字的人越來越少,華夏的百姓已經不再認識繁體字,學生不會、老師、老師的老師也不會,繁體字正瀕臨失傳。做為東亞國家中唯一堅持五千年來一直使用古代繁體漢字的國家,有理由將此做為文化遺產。
其它方麵主要分兩方麵,明國什麼都缺,就是不缺文化遺產,節日類除了端午節被華夏搶先申遺了以外,明國將華夏曆史上重要的傳統節日還有很多,包括元日(春節)、元宵節、中和節、龍頭節、立春、寒食、清明、春社、夏社、秋社、冬社、浴佛節、仲春、孟春、夏至、孟夏、立秋、七夕節、中元節、孟秋、中秋節、重陽節、季冬、孟冬、冬至、臘八節、除夕等。
禮儀方麵吉禮、凶禮、嘉禮、賓禮、軍禮、冠禮、笄禮、祭灶、春秋釋奠禮、迎神賽會、還有皇室禮儀(冊皇後、冊皇子、慶壽冊寶、公主下降等等)、四孟駕出(大駕鹵薄)、南郊禮、明堂、天地。
明國一下子不報太多,隻報了這裏邊最重要的二十幾項,爭取盡早通過。
郝屏坐在那裏一本一本的看,發現除了禮儀方麵他不懂,但是他也知道這些節日全特麼的是華夏的。但是他也麵臨一個尷尬,禮儀方麵在華夏已失傳,那麼表示明國會順利拿到,而節日方麵華夏隻有春節、中秋節還存在,其它節日幾乎都沒什麼習俗了,他特意看了一下明國的申報,隻見人家在每個節日這天都有很多的特色民俗活動,估計這一下子估計是要全拿走了。
孔言考表示希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幫助一下明國,必竟明國的文化遺產隻有島上最初的700多人才會,全都是瀕臨滅絕。
郝屏知道他說的嚴重,其實是言過其實,拿出二十多項來申請非物質文化遺主,每樣都說得可憐巴擦的,其實每樣都沒有失傳,明國的最終目的就是讓明國的文化軟實力提高,什麼憂國憂民,都是扯蛋。跟當年的韓國一樣,申請那麼多韓醫韓服的,最終還不是為了顯得他們有文化?
郝屏答應會將這些列入日程,同時希望明國盡快將申請非遺項目的佐證材料準備好,等待聯合國工作人員們的後期審定。
朱威知道接下來的一年,明國要精心準備,搞好這些習俗,各單位準備全力恢複申報名錄上的文化遺產,首先將這些設為國家級文化遺產,像節假日的習俗要求全國國民認真執行。以後島上可有忙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