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威踩在神道上,望著兩旁的銀杏樹,感覺像是回到了瀛洲島的中央公園,美不勝收。
由明國國務院和駐華大使協調,由於在華夏國,所以祭禮隻能盡量遵明製,祭禮也完全使用古禮,使用的祭器、玉帛都是從明國運來的,還有牲牢(牛犢、羊、豬)、祝冊,包括祝冊的數目都非常的考究,由明國高級官員身穿祭服,組成的主祭官、分祭官、主獻官、分獻官齊全,儀式的迎神、初獻、亞獻、分獻、送神,儀式莊重而循古禮。
華夏中央電視台和愛琪藝視頻全程直播了祭禮的全過程,很多古代祭器都是第一次在華夏公開場合出現和使用,如籩豆、箐(打不出來)簋、刑、酒盞、酒尊、爵、登、賢哲、馬神、象尊、壺尊、金爵、瓷爵等等。
朱威一襲明製天子祭服,在祭禮上宣讀祭文。
“繼明嗣德,王者所以承天,尊祖奉先,聖人所以崇孝。敬上之禮,著乎重華。月朔之祠,襲乎文命。猗於作頌,發流浚哲之祥;清廟升歇,思表配天之業。”
“華夏自盤古開元,繼文膺統。數代觀德,曆經周漢唐宋,陷於蒙元,我朝太祖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開階立極,配永循機,仗金策而清四方,運璿璣而齊七政,與乾坤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驅逐韃虜,俯膺大寶,恢複漢統,千年肇啟於洪基,表行稱功,萬世永揚。”
“朕虔順樂推,承列聖之休德,荷上天之眷命,紹宏其於累聖,日慎斯兢,五兵銷刃、寰宇大寧,人神式序。”
“朕自臨四海,已滿一年。幸承祖宗之靈,未展祭陵之謁。方今朔風候律,乘上日而恭食,奉高社而肅事,備殷薦之容,行宗祭之禮。庶因心致敬,獲展虔誠,伏惟太祖皇帝,庇我大明,佑我子民”
“維皇明建業二年歲次甲午、四月已巳、初九戊寅,孝孫朱威謹再拜稽首。”
祭禮完成,祭祀還沒有結束,其它官員帶著朱威的置辦的貢品前往功臣墓去祭拜。
朱威脫下祭服,換好了常服,在南京官員和其餘明國官員的陪同下,參觀了明孝陵,最後參觀了明孝陵博物館。
此時在華夏,隨著現場直播,互聯網上,專門有人將朱威身穿常服、大朝會時的袞冕、祭祖時的祭服照片收集到一起,發布出來,引起了不少人的熱議。有的漢服同袍直接表示期待皇帝下次可以身穿明製朝服或者武服露麵。
明國國務院的電話都被新加坡、韓國給打爆了,他們都想派人來明國學習禮儀,國務院告訴他們可以派遣留學生前往東都大學國學院學習禮儀。明國那麼忙,誰有時間單獨招待你們。
華夏大部分公民們看來,明國此舉為“複古”,根本不可取,但實際上他們不知道明國自東渡以來,五六百年,明國的“古”從來沒古過,又怎麼能稱得上是“複”?
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公民認為明國保護傳統文化和宏揚古代傳統是中華民族複興的開始。
這些年來,華夏大國崛起,中華民族走向複興之路,但是傳統文化盡失,禮義淪喪,全民信仰缺失,如果把華夏比喻成一個人的話,那他有著健壯的身體,精神上卻是錯亂的。
明國的出現改變了全華夏人們的基本認知,明國從誕生的那天起,明國就展現了一個現代化國家的活力,同時又有著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漢服也被網民們評為世界最美的民族服裝之一。全世界的青年們都願意來明國旅遊,說明了傳統文化比現代化、西化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