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成功之路(1 / 1)

黃聲遠總是習慣站在高處,欣賞社福大樓周圍的景色。這個時候眼前的一切像一張鋪開的地圖。一條彎彎曲曲的卵石小徑,串起社福大樓四周一層樓的老民宅、牆壁、花台,連接到宜蘭河堤,穿過堤防,來到宜蘭河畔的青青草地。微風吹過河邊,綠樹搖曳,一名運動員劃槳順流而過。

這條彎曲的美麗小徑,是黃聲遠最有成就感的作品:“宜蘭河畔舊城生活廊帶”。他並不想在農村中突兀出一個高聳的政府機構;而要運用最融合自然與環境的巧思,把社區與政府機構包裹起來,讓民眾習慣到社福大樓來打球、讀書、閱報;也讓政府職員打開窗戶就發現,他們的存在本質,就是服務人民與社區。

然而,眼前這看得見的改變,竟然花了黃聲遠10年的時間。

黃聲遠是耶魯大學的建築碩士,在知名事務所待了兩年,後來返回台灣在大學教書,前程似錦。但是,在台北長大的他,卻選擇到宜蘭鄉下,定居下來。他說,他想在做建築與過生活中找到真義,實踐“建築的公共性”、與社區居民多接近的理念。

黃聲遠一邊溝通,一邊做。平時人們亂丟垃圾的廢棄土地上,他用竹子做了一排美麗的籬笆,還種了爬藤植物。慢慢地,垃圾不見了,籬笆的爬藤賞心悅目。

他觀察居民家門種什麼植物,就在對麵的牆邊砌了矮花台,居民種什麼,花台就種什麼。“居民澆完家門口的花,也會到花台來澆花,因為看起來跟自己家裏的植物一樣。”黃聲遠笑著說。

後來,他在巷內鋪卵石。卵石一直鋪到居民家門口,居民每天掃地,自然而然地清掃大片公有巷道。

於是,它成為一條令人驚豔的小巷,吸引無數遊人步行探訪,相機的“哢嚓”聲此起彼伏。原本不重美感的巷弄阿媽,也注重起美感與穿著打扮,坐在巷口等著跟人說話、入鏡。

這一切“看得見的改變”,都是慢慢做成的。

“十年了,我發現,凡事隻要有耐心,都能做成。”踩著拖鞋,黃聲遠一派閑適。

有些時候,成功就是不改初衷,順性而為。隻要能堅持到最後,成功就唾手可得了。像黃聲遠那樣,在閑適中等待成功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