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頸龍是海生動物,獵取箭石、魚,或是其他獵物維生。蛇頸龍以U形的嘴部、銳利的牙齒捕抓獵物。它們以2對鰭腳推動身體,尾巴因為太短而不能推動身體前進。在水中遊泳時,頸部可能有控製方向的功能。
目前仍不確定蛇頸龍是爬上海岸產卵,友卩同現代海龜,或是直接在海水中生出幼體,類似海蛇。
蛇頸龍屬過去一度成為中生代蛇頸龍類裏的“未歸類物種的集中地”。最近科學家將鰭龍超目重新分類後,許多原先被歸類到蛇頸龍屬的種改列到其他科與屬。隻有兩種被確定的列人本屬。
P.dolichodeirus:模式種,發現於萊姆裏吉斯的下裏阿斯統(錫內穆階)地層,身長約3米。同一地層組發現的其他蛇頸龍類身長5—6米。
P.guilelmiimperatoris:發現於符騰堡的上裏阿斯統(托爾階),曾發現大型且接近完整的骨骸。皮膚上似乎有垂直的菱形板;如果真的有,許多蛇頸龍類應該有相同結構。
三葉蟲
三葉蟲(Trilobite)是節肢動物門中已經滅絕的三葉蟲綱中的動物。它們最早出現於寒武紀,在古生代早期達到頂峰,此後逐漸減少至滅絕。最晚的三葉蟲於2億5千萬年前二疊紀結束時的生物集群滅絕中消失。
三葉蟲是非常知名的化石動物,其知名度可能僅次於恐龍。在所有的化石動物中三葉蟲是種類最豐富的,至今已經確定的有9(或者10)個目,1.5萬多個種。
大多數三葉蟲是比較簡單的、的海生動物,它們在海底爬行,通過過濾泥沙來吸取營養。它們身體分節,有帶溝將身體分為3個垂直的葉。在世界各地都有發現過其化石。
三葉蟲的軀體分3個體段(tagmata):頭部由口前的2個環和口後的4個環完全融合在一起組成,胸部由可以相互運動的環組成,尾部由最後幾個與尾扇完全融合在一起的環組成。最原始的三葉蟲的尾部還相當簡單。三葉蟲的胸部非常靈活一化石的三葉蟲往往像今天的地鱉一樣卷在一起來保護自己。
三葉蟲有一對口前的觸角,它的其他足之間沒有區別。每個足有6個節,這與其他早期的節肢動物類似。第一節還帶有羽毛似的副葉被用來呼吸和遊泳。軀體上有從中葉伸出的側葉。這個橫向的三葉結構是三葉蟲名字的來源,而不是它縱向分為頭、胸、尾三部分。
雖然三葉蟲隻在背部有盔甲,但是它們的外骨骼還是相當重的,它們的外骨骼是由甲殼素為主的蛋白質聯合方解石和磷化鈣等礦物組成的。
不像其他節肢動物那樣能夠在蛻皮前重新吸收外骨骼中的大部分礦物,三葉蟲蛻皮是將所有盔甲中的礦物全部拋棄,因此一個三葉蟲可以留下多個良好的礦物化的外骨骼,這提高了三葉蟲化石的數量。在蛻皮時,外骨骼首先在頭部和胸部之間分開,這是為什麼許多三葉蟲的化石不是缺少頭部就是缺少胸部的原因,其實許多化石是三葉蟲蛻掉的皮,而不是死去的三葉蟲形成的。
大多數三葉蟲的頭部有兩個麵部縫合來簡化蛻皮過程。頭部的兩側有一對複眼,有些種的複眼相當先進。事實上約5.43億年前三葉蟲是第一批進化出真正的眼睛的動物。有人認為眼睛的出現是導致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原因。
從奧陶紀到泥盆紀末一些三葉蟲(比如裂肋三葉蟲目)進化出了非常巧妙的棘椎(Spine)似的結構。尤其在摩洛哥發現了這樣的化石,不過要當心的是許多從摩洛哥出售的帶有棘椎(Spme)結構的三葉蟲化石實際上是偽造品。
此外在俄羅斯西部、美國俄克拉荷馬州以及加拿大安大略省也有帶棘椎結構的化石被發現。這種棘椎(Spine)結構可能是對於魚的出現的一種抵抗反應。
據《新科學家》(2005年5月)的報道“有些……三葉……的頭上有類似現代甲蟲的角。”根據這些角的形狀、大小和位置倫敦大學瑪利皇後學院的羅布·克奈爾(Rob Knell)和倫敦自然曆史博物館的理查德·福提得出結論,認為它們用來作為尋找配偶時進行角鬥。假如這個理論正確的話,三葉蟲是進化史上最早表現這個行為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