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自行走動的岩石之謎(1 / 1)

真實的事件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內華達州毗連的群山地帶有一處稱為死亡穀國家公園的地方,這裏實際上是群山之中的一塊低窪地,也是西半球的最低點。因曾有一些淘金者和科學探險隊員穿越此穀時迷失方向,未能走出穀底而得名。

在這個穀底內有一大片龜裂的泥土,是早就幹涸的一個湖的產物。這裏就是賽車場鹽湖。發生在那裏的一種奇特的現象與我們熟知的物理學的定律格格不入:如果一塊石頭脫離附近的岩體,一旦滾落到湖床的位置,就會發生自行移動的現象。石頭滾動留下的痕跡清晰可見,就好像在海灘上留下的痕跡一樣。那些淺的痕跡是由較輕的石塊留下的,一陣風吹過或者一場雨之後,痕跡就會煙消雲散。其他痕跡留存的時間較長(甚至長達7年之久),方向也可能發生徹底的改變。在這些痕跡的周圍,沒有任何人為幹預或者動物幹預的跡象。更奇怪的是,從未有人看見過這些石頭移動。

專家的解釋

這些石頭的移動是由於風力的推動引起的,這個最容易提出的假設,早在20世紀初就被當時發現這個現象的自然主義者棄之一邊。因為在那些移動的岩石當中,有些重量超過300公斤,風的影響對它們根本不起作用。所以,學者們考慮到應該歸功於重力的作用。由於那裏的地麵略有傾斜,因此察覺不到的高低不平致使岩石發生滑動。但當進行了精確的測量之後,這個假設就站不往腳了。測量表明,石塊主要朝東北方向移動,而湖床的東北端比南端還要高出幾厘米。

最為可信的解釋隻是在幾年前才由美國聖約瑟州立大學的地質學家保拉·梅西納和美國地質調查局的菲爾·斯托弗做出。兩位科學家使用GPS定位係統進行了一係列的測量,不間斷地定位和跟蹤了162塊移動岩石。就這樣,在被束之高閣100年後,風的作用又被放在了首當其衝的位置,當然還借助了另外一種現象:雨。

實際上,賽車場鹽湖的土壤由十分精細的陶土構成,在正常情況下,這些陶土因為被太陽曬幹而形成了一個堅硬的表層。然而,在遇到下雨時,這種細沙般的陶土就要成了最滑的天然物質之一,也就是最普通的泥。這種泥充當了潤滑劑,減少了石頭與地麵之間的摩擦。然後岩石在風力的推動下滾滾黼,那個地區以吹在東北方向的風為主(正好是岩石的移動方向),風力每小時可達112公裏。在對衛星收集的有關痕跡的數據進行分析之後,兩位研究人員發現了從賽車場鹽湖南部開始的最長的“痕跡”的原因。在這個地區,氣團被輸送到一種天然風洞內部,風洞因周圍的山而形成,風力因此得到加強。另外,在湖床的中心地帶集中了采自各個風洞的風,使岩石四散開采,並且使它們偏離原采的方向(有時前進的方向改變180度)。較大塊的岩石留下的痕跡短而直,而且岩石的特點,比如形狀和大小,並不影響痕跡的類型。令人好奇的是,他們還給每塊岩石都取了一個女性化的名字,比如勤快的雪莉“走動”了850米,而索菲亞懶了點兒,行程不到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