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雨雪霏霏(5)(1 / 3)

“黑林溝父老兄弟姐妹們,”商鞅慷慨激昂道,“從今日起,你們就要像上古先民一樣,進山狩獵采集,自救謀生!播種之時,官府會按土地多少,如數發給你們種子。然則,絕沒有一顆糧食的救濟。如果你們不想洗刷自己的恥辱,你們可以逃跑,秦國絕不強留沒有血性的懦夫!如果洗刷了恥辱,恢複了黑林溝的富裕生計,人人都是有功之臣,人人晉爵一級。生死榮辱,都掌握在你們自己手中。官府的仁政,救不了你們。隻有你們自己,才能救出自己。我相信,黑林溝人,不是懦夫!”

場中寂靜異常,人們的驚恐在倏忽之間神奇地消失了,一雙雙茫然無措的眼睛漸漸明亮起來,仿佛一個懵懂的醉漢在當頭棒喝之下猛然醒悟一般。衣衫襤褸蓬頭垢麵佝僂猥瑣的人群,直起了腰身,眼中燃起了自信的火焰。

商鞅一揮手,滿載糧食的牛車隊咣當咣當地出村遠去了。夕陽西下,黑林溝男女老幼目送著維係生命的賑濟糧車漸漸遠去,一動不動地佇立著,像麵對死亡的猛士,肅穆而又悲壯……

猛然,一個老人高喊:“收拾家夥!進山!”

“收拾家夥!進山!”人們拚命呐喊著,爭先恐後地跑開了。

天色暮黑,秋風呼嘯。黑林溝的男女老幼舉著粗大的鬆明火把,肩扛手提扶老攜幼地進山了。商鞅立馬村口,默默地為他們送行,直到那逶迤的火把消失在茫茫大山之中。

商鞅回身看了看黑乎乎的村莊,一揮手,馬隊向南方的山道奔馳而去。

四、崤山峽穀的神秘刺客

次日清晨,商鞅到達商南城[27]。這座小城堡是商於的治所,城堡南麵不遠,就是扼守秦楚咽喉的武關,並不是商於十三縣的中心地帶。由於秦獻公以來秦國確立了“國都臨敵”的傳統,秦國和大國交界地區的治所,大多都設在前沿地帶。商南城作為郡守治所,就直接成為秦國南大門——武關的後盾。

商鞅在自己封地的這座首府小城堡,隻住了三天。除用一天時間仔細巡查了武關的守備外,主要辦了三件事:第一件,命令郡守向黑林溝派出一百名士兵,接受那位督導縣吏的指揮,協助黑林溝村民自救。第二件,召見了商於十三縣的所有官員和大族族長以及大村落的裏正。商鞅痛陳了黑林溝驟變的執法弊端,嚴厲重申了唯法是從的為政準則,當眾宣示了對商於郡守降爵兩級,以示懲戒。第三件,反複申明秦法保留封地的真實含義,宣示了自己對商於封地依法享用的“四不”定策:不收賦稅,不建府邸,不行治權,不許商於官民以任何形式為他歌功頌德。總而言之,商於十三縣不享有任何超越秦國法律的特權,完全與秦國其他郡縣一樣。

商於十三縣的官員、族長、裏正,大多是第一次見到這位“功蓋管吳”的商君,本想竭盡心力地為商君辦幾件好事,將商於建成商君的永遠退路。這在戰國時代,乃是司空見慣的功臣現象,誰也不會感到奇怪。其時,官吏庶民很願意做賢明功臣的根基,因為這種功臣比國府更能給他們以保護和特權。齊國的孫臏勸田忌大力整飭封地,遇到危險時立即退守封地的策略,正是基於戰國現實提出來的自保主張。後來的戰國“四大公子”之一的孟嚐君,正是在受到陷害時逃回封地才得以保全的。其所以如此,根基正在於封地與封主的相互依存並融為一體。誰想商於人的這片赤誠之心,卻被商鞅大大冷淡,還受到了嚴厲的斥責。商於山民雖然樸實憨厚拙於言辭,但心中卻是雪亮,決然能夠掂量真假虛實。在他們看來,商君雖然不近人情,但卻是千古罕見的無私權臣。一個對天下最根本的財富——土地與民眾都斷然拒絕的人,山野民眾自然是肅然起敬的。但不知為何,商於官員與庶民,卻也感到在這個人麵前總有幾分畏懼——你不能頌揚他,不能追隨他,不能向他奉獻激情,隻能默默地看著他為國為民施展權力,將自己燒成灰燼。就像是上天派下人間救民於水火的神聖一般,人間的欲望煙火絲毫不能熏染他,絲毫不能改變他。對這樣的神聖,宵小之民除了敬畏,連愛慕他的激情和為他獻身的權利都不能有!

商於的官員民眾終於沉默了,他們默默地接受了這個令人尷尬的聖人。

三日後,商鞅走了。沒有民眾夾道送行,也沒有官員餞行長亭。人們遠遠地看著他走馬而去,就像看著一尊神離開了喧囂的塵寰。

商鞅卻很是坦然。他喜歡“各司其事不相擾”這樣的官民關係,很厭惡官擾民,也厭惡民擾官。在他看來,官員法外滋事就是官擾民,包括商於縣令的濫施仁政。民眾歌功頌德額外進獻法外求助,就是民擾官。官擾民為害一方,民擾官卻是為害天下。官民不相擾,才是一個法治成熟的良好狀態。商鞅不可能知道,他的這種為政主張在秦國產生了深遠影響。後來的秦惠王、秦昭王,都曾經嚴厲處斬過為國王殺牛祝壽和歌功頌德的官員庶民。如此法治政風,使秦國朝野在與戰國爭雄的一百六十多年中,始終保持了清明、勤奮與悍勇,官員羞於沽名釣譽,民眾羞於歌功頌德,舉國唯法是從,人人惕厲自尊。否則,如何能以一敵六,並戰而勝之統一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