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縱橫初局(10)(1 / 3)

老狐般的昭雎一反常態,連夜進宮,向楚懷王痛切責罵張儀與秦國,薦舉自己的族侄子蘭做楚軍統帥,要一雪“國仇家恨”。顢頇懵懂而又自以為精明過人的楚懷王,立即欣然讚同,當場向子蘭頒賜了兵符印信。屈原與春申君大是不滿,連夜邀蘇秦共同進宮。誰知楚懷王振振有詞:“昭氏封地的兵員最多,糧賦最多。子蘭為帥,軍兵糧秣不受掣肘,有何不妥?再說昭氏與張儀有仇,他能不死力奮戰?”屈原憤激,曆數昭雎禍國殃民勾連張儀的劣跡,斷言:“子蘭為帥,喪師辱國!”楚懷王聞言大發雷霆,嗬斥屈原“敗言不吉,滅楚誌氣”。春申君立即頂上,自薦為將。楚懷王隻說了一句“未戰先亂,居心叵測”,鐵青著臉不再吭聲。蘇秦擔心事情弄僵,楚懷王又再度反複,便婉言周旋,表示讚同楚懷王,提出春申君做監軍特使。楚懷王很不情願地答應了下來,這才算勉強收場。

誰知屈原怒氣不息,對蘇秦頗有辭色,連夜南下,以“新軍整訓未了,不成戰力”為由,將正在北上的八萬新軍調入屈氏封地駐紮。昭雎大為不滿,聯絡幾個老貴族大臣請殺屈原“以解朝野之恨”。楚懷王素來不懂軍旅之事,根本不清楚少了新軍又能如何,隻是打定了主意要不偏不倚,對昭雎打著哈哈不置可否,回頭便下書另行調兵。

這次,蘇秦對屈原的做法不以為然,說屈原是“以小怨亂大局”。屈原憤激異常,拍案而起道:“八萬新軍乃楚國精華,能教子蘭狗才揮霍新軍之鮮血?真正的楚秦大戰還在後頭,八萬新軍不能交給奸邪之才!”春申君隻是沉重歎息默默不語。蘇秦也沒有再和屈原認真計較。畢竟,屈原是楚國新銳勢力的靈魂,他那卓越的才華、噴薄的激情、犀利的見解與堅韌的心誌,無不給楚國少壯人物以巨大的感召。雖然屈原貶官做了三閭大夫,可訓練新軍的實權仍然在手,實際影響力遠遠大於春申君。更重要的是,屈原是楚國支持合縱最堅定的棟梁人物,蘇秦無論如何也不能因不發新軍而與屈原對立。

楚國一出兵,齊國不再猶豫。楚齊一動,魏趙燕韓大見踴躍,兩個多月便完成了大軍集結。遙望大軍營帳,蘇秦卻總有一種奇異的感覺:秦國弱小時,山東六國多次合謀瓜分,可始終沒有一次真正的行動;偏偏在秦國強大而成致命威脅之後,山東六國才真正地結盟合縱,成軍攻秦。此中意味,直是教人想到天意,想到冥冥之中誰也無法揣摩的那些神秘。

在六國君臣看來,那時沒滅秦國,此時一戰滅秦,也不為太晚。說到底,六國都認定了可以一戰必勝,一戰滅秦。每個人都擺出了不容辯駁的數字:秦國差強二十萬新軍,除了必須防守的要塞重地,能開上戰場的充其量十五六萬;四十八萬對十五六萬,幾乎四倍於敵,焉能不勝!

蘇秦素來不諳兵家,甚至連張儀那種對兵器軍旅的好奇興趣也沒有。但生於刀兵連綿的戰國,哪個名士對軍旅戰事都會有些基本知識。蘇秦了解秦國,也了解六國,自然不會像六國君臣那般信心十足。但是蘇秦仍然認為,這場大戰至少也有六七成勝算。兵力上,六國是絕對優勢。將才上,秦國有司馬錯。楚國的子蘭統帥四十八萬大軍雖然不能令人滿意,但有頗通兵法的信陵君襄讚,當不會有大的失誤。縱然如此,蘇秦還是極力主張設置了六國幕府,為的就是教通曉軍旅戰陣的四大公子起到軸心作用,彌補六國大將的平庸。令蘇秦感慨的是:四大公子個個可以為將,偏偏個個都沒有拜將,卻不約而同地被國王任命為“陣前監軍兼領合縱特使”,與蘇秦共同組成了這座六國幕府。

“噢呀呀,武安君好興致,看日頭落山了?”

“春申君啊。”蘇秦回身笑道,“你看這長河落日,軍營連天,晚霞中旌旗茫茫,戰馬蕭蕭,當真令人感慨萬千也。”

“噢呀呀,要出第二個屈原了!我可是看不出個啥感慨來。”春申君笑著笑著猛然壓低了聲音,“噢呀武安君,我總是放心不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