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胡服風暴(1)(1 / 3)

一、白起方略第一次被放棄

當中山國特使星夜趕到鹹陽時,秦國君臣正在章台秘密會商。

中山國[215]是大河東岸太行山東麓的一個山國,都邑靈壽,疆域盈縮無定,強盛時方圓曾達千裏之廣,戰國中期卻隻是個五六百裏地的小邦了。地雖不大,卻恰恰卡在秦趙魏韓四強之間:西麵是秦國的河東根基離石、晉陽兩大要塞,南麵是韓國飛地上黨山地,東南是趙國巨鹿與邯鄲地帶,西南麵是魏國的河內地帶。仿佛四方生鐵之間的一方綿墊兒,一旦抽掉,四方生鐵便會硬碰硬轟然相撞。在秦國崛起之前,中山國主要是魏趙韓三國爭奪的焦點。戰國中期形勢大變,秦國先收複了河西高原,再奪取河東離石與晉陽,成了直麵中山的最強大勢力。及至秦軍奪取魏國河內地帶並設置河內郡後,魏國萎縮於大河之南,等於在爭奪中山國的格局中退出了。也由於河內歸秦,韓國原在魏國河內的狹窄通道也被秦國一體化入,韓之上黨遂成了一塊飛地。雖然也是直麵中山,但由於國勢大衰,韓國也早已經沒有了爭奪中山國的雄心。恰在這二十多年間,趙國驟然強大,於是,中山國事實上主要成為秦趙兩大強國之間的緩衝地帶。

若依地緣大勢,中山國對於趙國,有著比秦國更為根本的利害關聯。秦國崛起之後,擴張之勢一步大過一步:收河西進河東,吞並巴蜀,奪取魏國河內,再奪楚國南郡,無可阻擋地強大起來。而趙國卻在進入戰國的百年期間,除了對三胡(東胡、林胡、樓煩)作戰略有收獲,始終沒有大的擴張。唯其如此,奪取中山國對強大之後的趙國,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吞滅中山國,非但根除了一個肘腋大患,且對奪取韓國上黨立即形成了壓頂之勢;中山國與上黨一旦歸趙,既可使河東的廣闊山地成為對抗秦國的堅實屏障,也可使通向中原的大道暢通無阻。正因了如此大勢,趙武靈王後期第一次滅了中山國。然則後來趙國內亂,中山國又死灰複燃重新立國。如今趙國重新強大,決意根除中山國,這次出動十萬大軍,顯然是要一舉吞滅中山國。

一接到緊急密報,魏冄覺察事非尋常,立即渡過渭水到了章台。

入得夏日,年事已高的宣太後常常多嫌鹹陽宮燠熱難耐。秦昭王遂命長史將章台收拾清理得潔淨整肅,自己與太後一起搬到了章台消暑,一應重大國事自也趕到了章台會商。魏冄來到時,恰是正午時分,宣太後正在午間小憩,獨秦昭王在書房盯著牆上那幅新繪製的大秦地圖凝神沉思。已經四十多歲的秦昭王,雖然依舊沒有多少國事,但一如既往地毫不懈怠,但有國事撞到麵前,或太後丞相請與會商,總是立即前往,而且有話便說絕不瞻前顧後。時日一長,不期然地隱隱形成了太後、丞相、秦王三足鼎立主持國政決策的格局。魏冄依舊是軍政大權在握,卻也不再像原先那樣徑直與太後商議了事,隻要秦昭王在,也便與秦昭王先說,而後再與太後共同議決。

“出大事了!”魏冄熟悉章台,一步跨進書房急促說了一句。

秦昭王一轉身道:“趙何發兵中山國?”

“我王如何曉得?”魏冄心中一沉,若是秦王先得密報,朝局就大為蹊蹺了。

“我是私下忖度,趙國該當有此舉動。”秦昭王悠然一笑,“趙國君臣雄心勃勃,不滅中山,於心何安?”

“也是一理。”雖然心下稍安,但魏冄還是被秦昭王的“先知”觸動了。這個消息對他這個身在中樞的秉政權臣是如此突兀,整日閑暇的秦昭王卻在“忖度”中料到了先機,魏冄,你當真老了麼?心下雖則閃念,麵上卻是淡淡一句撂過,“等太後醒來,立即商定個對策。”

“太後的午眠是越來越長了。”秦昭王思忖間道,“以我之見,先行宣召白起、華陽君、涇陽君、高陵君來章台[216],未時之後正好合議。王舅以為如何?”不知從何時開始,秦昭王不再呼魏冄為丞相或穰侯,而喚做了王舅。

“白起正在南郡巡視軍務,擴充夷陵水道,一時趕不回來。”魏冄皺著花白的眉頭,“宣召華陽君三人前來可也。”

“大戰沒有白起,可是不好說。”

“十萬兵馬也算大仗?”魏冄輕蔑地笑了,“國策但定,任一大將足以應對。”

“好,先宣來三君商議。”秦昭王轉身高聲道,“知會長史:急召華陽君、涇陽君、高陵君立即趕赴章台議事。”

“是。”書房廊下的老內侍答應一聲匆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