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迂政亡燕(17)(1 / 3)

據《荀子·儒效》篇,周武王滅商後陸續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其中姬姓王族子弟占了五十三個。後來,周室又陸續分封了許多諸侯,以至西周末期與東周(春秋)早期,達到一千八百多個諸侯國,這姑且不論。在周初分封的姬姓王族中,有兩個人受封的諸侯國最重要,也最特殊:一個是周公旦,一個是召公奭;周公受封魯國,召公受封燕國。所謂最重要,是因為周公、召公都是姬姓王族子弟中的重量級人物。周公是周武王胞弟,乃姬氏嫡係,史有明載。召公身份卻有三說:一則,太史公《史記》雲,召公與周同姓,姬氏;一則,《史記》集解引譙周雲,召公乃周之支族(非嫡係);一則,東漢王充《論衡》雲,召公為周公之兄。三說皆有很大的彈性,都無法據以確定到具體的血統坐標。對三種說法綜合分析,這樣的可能性最大:召公為姬姓王族近支,本人比周公年長,為周公之族兄。所謂特殊,是這兩位人物都是位居三公的輔政重臣:召公居太保,周公居太師。在滅商之後的周初時期,周公召公幾乎是事實上代周武王推行政事的最重要的兩位大臣。周武王死後,兩人地位更顯重要,幾乎是共同攝政領國。

唯其兩公如此重要,燕國、魯國的始封製產生了特殊的規則。

周初分封製的普遍規則是:受封者本人攜帶其部族就國,受封者本人是該諸侯國第一代君主,其後代代世襲傳承;受封諸侯之首任君主,不再在中央王室擔任實際職務。譬如第一個受封於齊國的薑尚,原本是統率周師滅商的統帥,受封後親自趕赴齊國,做了第一代君主,而且再沒有在中央王室擔任實際官職。而魯國燕國的特殊規則是:以元子(長子)代替父親赴國就封,擔任實際上的第一代君主;周公召公則留在中央王室,擔任了太師、太保兩大官職,虛領其封國。這一特殊性說明:周公召公兩人,在周初具有極為重要的政治地位與巨大的社會影響力,是安定周初大局的柱石人物,周中央王室不能離開這兩個重臣。周武王死後的事實,也證實了這兩個人物的重要性。周召協同,最大功績有三:其一,平定了對周室具有極大威脅的管蔡之亂;其二,周公製定周禮,召公建造東都洛邑(洛陽);其三,分治周王室直接統轄的王畿土地,“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

單說召公,此人有周公尚不具備的三大長處。

其一,極為長壽,近乎於神異。東漢王充的《論衡·氣壽篇》記載了姬氏王族一組驚人的長壽數字:周文王九十七歲死,周武王九十三歲死,周公九十九歲死,召公一百八九十歲死。召公壽數,幾乎趕上了傳說中的兩百歲的老子。古人將召公作為長壽的典型,“殀若顏淵,壽若召公”,此之謂也。史料也顯示,召公曆經文、武、成、康四世,是周初最長壽的絕無僅有的權臣。這裏,我們不分析這種說法的可信程度。因為,能夠形成某種特定的傳說,必然有其根源以及可能的影響。而這種根源與影響,才是我們所要關注的焦點。

其二,召公另有一宗巨大功績。周成王死時,召公領銜,與畢公一起受命為顧命大臣,安定了周成王之後的局勢,成功輔佐了周康王執政。這一功績,對周初之世有巨大的影響。在周人心目中,召公此舉沒有導致“國疑”流言,比周公輔佐成王還要完美。這是召公神話中獨立的輝煌一筆。

其三,召公推行王道治民,其仁愛之名譽滿天下。《史記·燕召公世家》雲:“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歌詠之,作《甘棠》之詩。”這段史料呈現的事實是,召公巡視管轄地,處置大小民事政事都不進官府,而在村頭田邊的棠樹下,其公平處置,得到了上至諸侯下至庶民的一致擁戴,從來沒有失職過。所以,召公死後民眾才保留了召公經常理政的棠樹,並作甘棠歌謠傳唱。這首《甘棠》歌謠,收在《詩·召南》中,歌雲:

蔽芾甘棠 勿剪勿伐 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 勿剪勿敗 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 勿剪勿拜 召伯所說

需要注意的是,召公推行王道的巡視之地,不是自己的燕國,而是周王室的“陝西”王畿之地。唯其如此,召公之政的影響力遠遠超越了燕國而垂範天下。可以說,周公是周室王道禮治的製定者,而召公則是周室王道禮治的實際推行者。從天下口碑看去,召公的實際影響力在當時無疑是大於周公的。

我們的問題是,召公的王道禮治精神,對燕國構成了什麼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