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分治亡楚(7)(1 / 3)

三十餘年過去,項燕已是年近花甲的老將了,領舉國之兵抗秦,卻依然得依靠江東子弟兵為中堅,項燕不禁很有些悵然。

……

“父親——”

暮色斜陽之下,遙遙一支馬隊伴著沙啞的喊聲從東南飛來。

不用說,是季子項梁回來了。

項燕有四個兒子,以伯、仲、叔、季的排行說,長子(伯)、次子(仲)厚重務實,始終在下相經營封地事務。三子(叔)項伯、四子(季)項梁皆好軍旅,且頗有才具,隨了項燕入軍,目下都已經是聞名軍中的戰將了。更重要的是,在族係林立的楚軍中,隻有這兩個兒子,堪稱項燕的左膀右臂。

“季梁,郢都情勢如何?”項燕大步匆匆迎來。

“父親!各方大體通達!楚王特使也來了!”

項燕長籲一聲,腳下一軟,幾乎要癱倒在地了。項梁疾步過來扶住,低聲問了一句:“父親,秦軍情形如何?”項燕站穩身形,向項梁身後的王使一拱手道:“王使遠來,鞍馬勞頓,請入幕府洗塵。”這才回身道,“斥候新報,秦軍在安陵逗留旬日,尚未南下。如此,我軍稍有喘息之機。”項梁驚訝,邊走邊說:“不可思議也!秦軍如何能在安陵逗留旬日之久?莫非有詐?”項燕道:“詐歸詐,大軍未動總是事實。不想它,立即聚將,宣示王命!”

汝陰幕府的聚將鼓隆隆響了。

四、安陵事件 唐且不辱使命

秦王政很是煩躁,二十萬大軍如何能卡在一個小小的安陵?

李信緊急稟報說:攻楚大軍以淮北戰事為軸心,安陵是最好的後援大本營。為此,蒙武老將軍親赴安陵會商借地事宜,遭安陵君拒絕;姚賈大人再度赴安陵會商,亦遭拒絕;李信特請王命,允準大軍強行將安陵君遷移到河內郡!李信羽書之後,姚賈又從河外匆匆趕回鹹陽,專一稟報安陵之事。姚賈說,秦軍將士一片憤憤然呼聲,若不盡快確定處置安陵之方略,隻怕李信蒙武也難保急於赴戰的洶洶將士不在小小安陵生事。安陵果真出事,安定中原的大方略便將流於無形。嬴政立召李斯尉繚會商,君臣四人議決:除非萬不得已,仍應對既定方略一以貫之,立即敦請安陵君派特使入秦,一次商定處置之法,否則隻有強遷安陵君封地一條路可走。於是,姚賈連夜趕往河外,次日,又偕安陵君特使星夜趕回了鹹陽。於是,又立即緊急小朝會,剛剛議定了第二天午後召見安陵君特使,麵色蒼白的姚賈便昏厥了過去。太醫趕來救治,東偏殿一片忙亂。嬴政大為煩躁,一腳踢翻了身邊的銅人立燈,大罵安陵君害秦雞犬不寧,喝令蒙毅立即殺了特使攻占安陵!旁邊李斯大驚,驟然紅臉高聲喊道:“君上昏也!寧不記怒發逐客令乎!”這一聲喊,嬴政頓時愣怔了,清醒了,否則,很可能當真要再次做出令他自己也後怕的事。

這個安陵君,是當年魏襄王分封的一個族弟。

滅魏之後,中原動蕩多生。韓國被滅後,舊韓世族仍能蠱惑人心舉兵作亂。有鑒於此,秦王嬴政接納了丞相王綰提出的方略:效法周公平定管蔡之亂,保留些許有德政之名的小封國,以為舊王族貴胄之出路楷模,從而化解老世族的亡國仇恨,對複辟變亂釜底抽薪。這則方略得朝會議決,最終被秦王書命概括為十六字長策:“法王並舉,鎮撫並行,安定中原,以消複辟。”法乃法治,王乃王道。基於這一長策大略,秦國在中原保留並承認了兩個素有王道德政之名的小國,一個是衛國,一個便是這安陵國。衛國,是以周室王族統轄殷商遺民的特異老諸侯。保留衛國,在於衛國能最好地彰顯秦國承襲、弘揚華夏文明傳統的國策。當然,衛國還出了兩個對秦國最具決定性的治國巨匠:商鞅、呂不韋。保留並承認衛國的繼續存在,在秦國廟堂是沒有任何異議的。安陵國,則是中原三晉唯一一個勉強可以稱之為“國”的一片封地,一座城邑而已。保留安陵的意義,在於彰顯秦國對並非古老的新世族同樣給予尊奉的國策。當然,尊奉的前提是老世族新世族都必須如同衛國、安陵國這樣的忠順臣服,而不是像韓國老世族那般圖謀複辟。如此這般,這個小小的安陵國被保留了下來。

那時,秦國君臣當然明白安陵對於南下滅楚的樞紐地作用。

然則,秦國君臣誰也沒有料到,一個小小的安陵君竟能拒絕秦王。

安陵[544]國地約五十裏,其城邑坐落在洧水東岸。秦國滅韓後,秦軍主力的大本營由關中的藍田大營漸次轉移到舊韓南陽郡的宛城郊野。這裏河流縱橫山巒低緩水草豐茂,是難得的耕、漁、獵、牧四業俱佳之地。更為天下垂涎者,南陽郡是冶鐵坊聚集之地,時諺雲,“宜陽采石,南陽鑄鐵”,此之謂也。故此,南陽郡雖是韓國本土,事實上卻是秦、楚、韓、魏四大國長期反複爭奪的拉鋸之地。秦昭王時期,秦國一度攻占南陽,曾將其治所城池宛設置為宛縣。其後楚國亦曾攻占南陽,宛縣遂成楚國的冶鐵重鎮。滅韓之後,熟悉韓魏楚地理大勢的李斯上書秦王,提出了秦軍大本營東出關外以南陽為根基的方略。除了上述優勢,李斯著意強調的理由是:“南陽經許[545]地,抵安陵,沿洧水鴻溝之間直下陳城、平輿,此乃南下攻楚之上佳進軍路徑也。由安陵東出,直抵大梁之魏齊官道,又是攻齊之上佳路徑也。唯其如此,南陽為大軍根基,安陵為大軍樞紐,山東定矣!”沒有任何異議,秦國廟堂立即做出了決斷:國尉府總司運籌,一年之內,秦軍大本營完成東遷南陽。其後,南陽大本營如期建成,藍田大營又順利東遷,秦軍主力從此在中原立定了根基。此後的王賁軍南下滅魏、王翦大軍班師南來,都是以南陽大營為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