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河內,春秋戰國時將黃河北岸平原稱為河內,黃河南岸平原稱為河外。
[146]上黨,今山西上黨地區,戰國時多方拉鋸戰的要塞之地,戰國中期為韓國北部一郡。
[147]算器,中國古代在算盤發明之前使用的運算籌碼盤,通常為竹製長方形框,框中有格若幹,放置不同形狀的算子以代表不同數字,可平置,也可豎式。
[148]《範蠡兵法》已失傳,隻在漢代學者的著作中被引證。
[149]高奴,今陝西延安地區。
[150]皮氏,戰國魏城,今山西河津西部。
[151]睢水,魏國開鑿的鴻溝支流,南部駐軍防楚。
[152]長垣,戰國時魏國東北部要塞,當時在黃河東南岸,今在河南新鄉東部。
[153]修武,河內古要塞,後秦始皇設縣,在今河南焦作東南地帶。
[154]淇陽,河內古要塞,後湮滅,在今河南淇縣地帶,見《水經注》。
[155]三河,春秋戰國對河東、河外(河南)、河內(河北)的簡稱。
[156]丹徒,吳國城邑,秦統一後置丹徒縣,在今鎮江市郊地帶。
[157]這首歌詞連同下麵的譯文,是中國古代唯一用方言字音記載下來的越語歌詞,見《說苑·善說》。
[158]雅言,春秋戰國對官話的稱謂。中國自西周開始規定雅言為官場用語,延伸至戰國成為交際通用語。
[159]弗為,吳語方言,“不會”之意。
[160]郎中,楚國軍職,國王的貼身護衛。
[161]鄭袖故事,請參閱第二部《國命縱橫》。
[162]上柱國,楚國執掌都城防衛的將領。
[163]江州,戰國秦滅巴蜀後巴郡治所,在今重慶市地區。
[164]南鄭,戰國秦漢中郡治所,今陝西南鄭縣地區。
[165]巴蜀相,秦國收巴蜀之後,原巴王蜀王均稱“侯”,無治權,秦派遣“相”為執政官。
[166]白水,戰國時對嘉陵江的稱謂。
[167]扞關,又稱江關,在今重慶市奉節縣東長江北岸赤甲山上。
[168]夷陵,長江三峽出口要塞,今日宜昌地區。
[169]姊歸,後寫作“秭歸”,屈氏故裏,因屈原放逐,其姊歸鄉而得名,今重慶市秭歸縣地帶。
[170]紀南,郢都臨江要塞,秦統一後改設江陵縣,今湖北江陵縣北。
[171]安陸,雲夢澤東北岸要塞,秦統一後置縣,今湖北安陸北部地帶。
[172]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
[173]《相馬經》,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史學界考證為戰國人著作。其第一篇總說雲:“得兔與狐,鳥與魚,毋相其餘。”
[174]春秋戰國時期,汾水流域為放牧之地,多出良馬,為魏、趙、中山等國的戰馬源地。
[175]靈壽,戰國中山國內,今河北滹沱河流域之靈壽縣地帶。
[176]莫府,即幕府,戰國時對帥帳的稱謂,後世日本長期采用。解說見《資治通鑒·秦紀一》。
[177]禦書,戰國時期燕國官職,掌國君文書機密事宜。
[178]薛邑,孟嚐君封地,大約在今山東棗莊西南地帶。
[179]禦史,戰國時齊國國君秘書長;掌書,齊國掌管文書典籍的官員。
[180]太師,齊國樂工之長(並非西周“三公”之太師),演奏者為“樂人”。
[181]洹水,戰國時魏趙交界河流,今河南省北部安陽河。
[182]安陽,在今河南省安陽西南。
[183]蒲阪,戰國魏地,今山西永濟縣西部。
[184]濡水,今河北東北部的灤河。
[185]令支,今河北省遷安縣西部。
[186]襄平,今遼寧遼陽市地帶。
[187]浿水,今朝鮮清川之清川江。
[188]樂浪,今朝鮮平壤地帶。
[189]春秋戰國之前,軍中醫師由巫師、方士擔任,唐以後軍醫方有“檢校病兒官”之名。
[190]易城,戰國時燕國南部要塞,在易水下遊,今河北省易縣地帶。
[191]南皮,戰國時黃河東岸要塞,燕齊拉鋸之地,秦統一後置縣,今河北省南皮縣北。
[192]巨野澤,戰國時濟水中遊大湖,齊魏邊界,後與濟水一起幹涸消失。
[193]壽郢,楚國新都城,因在壽地,又沿用舊都名號而稱壽郢,今安徽壽縣地帶。
[194]琅邪,本越國後期都城,楚國滅越後設郡,旋被齊國奪取。
[195]史家考證:秦兵馬俑三號坑便是秦軍幕府,總麵積三百餘平方米。
[196]聊城,戰國時齊國西部要塞,在古代黃河與濟水之間,為濟西重地,今山東聊城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