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爭論持續半年了,這裏借軍事的些東西來說明,
我們的市場。基本模式是戰爭模式。/
蘭切斯特方程是F。W。Lanchester在1914年發現的,開始是用於分析交戰過程中的雙方傷亡比率,後用途逐漸推廣。
蘭切斯特方程證明,相同戰鬥力和戰鬥條件下,1000對2000人作戰。幾輪戰鬥下來。多方隻要傷亡268人就能全殲1000人的隊伍,蘭切斯特方程特別適用於現代戰爭中分散化軍隊和遠程火炮配置發生的戰鬥,遠距離戰鬥比如炮戰、空戰、艦隊海戰很可能出現蘭切斯特方程的理想情況。
然而蘭切斯特方程並不適合古代戰爭。
因為冷兵器時代決定作用的是精神因素,戰鬥精神對一支部隊的戰鬥力影響極大。
在戰場上,指揮員常發現士兵有被動應戰現象,不願意向敵人開火。隻有嚴厲監督下才開槍。
美國陸軍上校馬歇爾二戰中走訪了400個步兵連。發現在一次完整交火中,不超過15%的士兵向敵人開火。而至少有80%有開火的機會。而且每一場戰鬥都事關生死。“積極戰鬥人員”比例不超過25%。戰場上最主動的要數拿重武器的士兵。地形、環境、經驗、敵人、是否精銳等等都不影響比率。以上引自陸軍上校S。馬歇爾的《人與火,未來戰爭指揮問題》。
典型戰鬥是太平洋戰爭麥金島戰鬥,發生在1943年11月的吉爾伯特群島。美第165步兵團某營遭到日本刺刀衝鋒,半數以上犧牲了。馬歇爾采訪了幸存者,發現沒有坐以待斃,還擊日本人的隻有36人。而這些勇士都是使用大家夥的。而另一部分人,即使發現了敵人可就是不開槍。被圍攻了,可就是不還擊。這些人而且還不是新兵,他們承認開槍意味著危險。
馬歇爾的結論:最多有四分之一的人會真刀真槍地幹,其餘的人除非本方占絕對優勢或頂頭上司時刻監視、要他增大火力,是不會開槍的。他說“不願意殺傷人是情感而非心智,所以用不殺人就被殺是無法起到作用的。”所以殺死過敵人的老戰士可貴的。
現在的情況就是,2245這裏隻有表麵看起來總量的1/4會抵抗,更多的人做的是後撤或背叛,想要能有效組織起攻擊來,必要要給他們足夠的參與理由,事實上我從一開始就排除了2245的支撐存在,這個更多是心理層麵的,2245就是湖泊上的薄冰,上麵上厚重的6124高地與其相關山脈,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正態分布,2500-2000是個空擋地帶,這種地帶從來是要被作為預設交戰區的,或者說是拉鋸區,1500和3500分別是兩方的大本營,1700和3000則是雙方的出發地,弱方要有被攻進本營的準備,
原創:養養2008-08-1517:55
正確的做法是觀望,或等待一方力竭
************
這些年了,1500和3500的判斷,基本對,3478,是09年之後的最高,08年是1664,從前的2000-2500一線從空白區域變成主交戰區域,雙方無限拉鋸,
問題是當世界變化,你還能保持與相信原先的判斷否。
一晃6年過去了,大型菱形即將結束,以半軸為半徑的下突已經要發生,感覺這次依舊要填充2500-1800一線的壕溝,
背景是美國本年8-10月進入加息周期,5%經濟增長時代與8%經濟增長時代有不同的定價標準。
很多公司隻差最後一腰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