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島是什麼
在宇宙產生之初,就產生了不均勻的物質。在後來宇宙膨脹過程中,這些不均勻物質由於引力的作用,逐漸收縮成一個個“島嶼”,這就是星係,人們就將其形象地稱作“宇宙島”或“島宇宙”。
在16世紀末,意大利思想家布魯諾推測恒星都是遙遠的太陽,並提出了關於恒星世界結構的猜想。
至18世紀中葉,測定恒星視差的初步嚐試表明,恒星確實是遠方的太陽。這時,就有人開始研究恒星的空間分布和恒星係統的性質了。
1750年,英國人賴特為了解釋銀河形態,即恒星在銀河方向的密集現象,就假設天上所有天體共同組成一個扁平係統,形狀如磨盤,太陽是其中的一員。這就是最早提出的銀河係概念。
1755年,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宇宙中有無限多的星係,這就是宇宙島假說的淵源。
19世紀中葉,德國科學家洪堡又提出了宇宙結構圖像。將宇宙比喻為大海,銀河係和其他類似的天體係統比喻成海洋中無數的小島。
宇宙島的研究
天文學家通過觀測,看到宇宙中許多霧狀的雲團,便猜測可能是由很多恒星構成的,隻是離得太遠,人們無法分辨出來罷了。
現在人們觀測到的河外星係已達上萬個,最遠者距銀河係達70億光年。估計河外星係數目大得驚人,若畫一個半徑達20億光年的圓球,其內含有約30億個星係,每個星係都包含著數以千億計的恒星。
英國天文學家赫歇爾首先發現許多星雲可分解成恒星群,後來又發現一些星雲無法分解,於是他提出了星係並非宇宙島的觀點。
多的爭論。
至19世紀,人們借助更大的望遠鏡進行更仔細觀測,特別是分光術的應用,使人們對星雲的觀測有了極大進步。
隻是由於赫歇爾的影響,人們對宇宙島與星雲的關係仍然缺乏正確認識。
宇宙島起源假說
在20世紀,美國展開了關於宇宙島的爭論。天文學家柯蒂斯認為宇宙島是河外星係,否則它們就是銀河係的成員。另一位天文學家沙普利提出與柯蒂斯不同的觀點。在20世紀的20年代,他們展開了激烈爭論。後來,哈勃進行了更精確的測量,證明了河外星係的存在,這樣,關於宇宙島的爭論才告結束。關於宇宙中的宇宙島從何處漂移過來的問題,目前仍有很關於星係起源的理論更有很多,有代表性的是引力不穩定性假說和宇宙湍流假說。
引力不穩定性假說認為,在30億年間,星係團物質由於引力的不穩定而形成原星係,並進一步形成星係或恒星;宇宙湍流假說認為,宇宙膨脹時形成旋渦,它可以阻止膨脹,並在旋渦處形成原星係。
這兩種觀點都認為星係形成了100億年,但與其他一些關於星係起源的觀點一樣,雖然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卻都不能完整科學地解釋宇宙島的理論問題。
宇宙島適宜居住嗎
長期以來,到宇宙去生活是人們的一個願望。於是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設想就是“宇宙島”。
地球懸於太空中,是一個巨大的橢圓形球。它的特殊優越條件使幾百萬種生物能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科學家們於是以地球為藍本,設計了一座宇宙島。
宇宙島是一個直徑500米的空心巨球,球的內壁有住宅、樹林、河流等。將這座人造太空球放入宇宙,它每分鍾自轉兩周。
在“赤道”處,產生幾乎與地球相同的引力,人如果生活在其中,感覺會像在地球一樣。
在宇宙島兩極,可以辦滑翔機俱樂部,由於失重,飛機能長時間在空中自由“散步”。
在高緯度地區,可建造醫院和療養院,使那些腿腳不方便的人,在重力減小的情況下隨意行走。宇宙島上的氣候能任意調節,設在200米高空的管子裏的雨水可根據需要降雨。根據目前的科學水平完全有可能製造這樣的宇宙島。但每一個太空圓球隻能容納10000個居民,於是科學家們又在設想建造一個更巨大的宇宙島。科學家們希望新的宇宙島可容納幾百萬人,甚至在新宇宙島上人們還能控製一年四季的變化。這個計劃最初是由美國專家們提出的。據專家們估計,即使不發達國家能較好地控製人口增長,到2020年地球上也將有80億人口,進入2035年後全世界人口甚至會突破100億大關,這會使地球難以承受。
人們一旦進入宇宙空間,人們便可以每天24小時不停地充分利用太陽能發電、種植作物。
關於宇宙島停留位置,專家小組進行了大量研究,這個地點必須是地球和月球對宇宙島引力相等的地方,使“島”不致於發生漂流。宇宙島能否成為人類的新家,科學家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