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原星係與矮星係之爭(1 / 1)

原星係的形成

在宇宙誕生後的第一秒鍾,隨著宇宙的持續膨脹冷卻,在能量較為“稠密”的區域,大量質子、中子和電子從背景能量中凝聚出來。100秒後質子和中子開始結合成氦原子核。在不到2分鍾的時間內,構成自然界的所有原子的成分就都產生出來了。

大約再經過30萬年,宇宙就已冷卻到氫原子核和氦原子核足以俘獲電子而形成原子了。這些原子在引力作用下緩慢地聚集成巨大的纖維狀的雲,不久,星係就在其中形成了。

大爆炸發生過後10億年,氫雲和氦雲開始在引力作用下集結成團。隨著雲團的成長,初生的星係即原星係開始形成。那時的宇宙較小,各個原星係之間靠得比較近,因此相互作用很強。於是,在較稀薄、較大的雲中凝聚出一些較小的雲,而其餘部分則被鄰近的雲所吞並。

意外發現雲團

1989年夏天,阿雷西博射電天文台的一位負責人在位於室女星座η星東北1.5度的地方,意外發現了一團橢圓形星際氫雲。天文學家海因斯從1976年以來,就開始係統收集天空中的這類星雲,當他得知這片星雲被發現後,便同發現者共同合作,對這塊雲團進行了深入的觀測。

通過連續觀測,他們得出了一致的結果:這塊雲團距離地球6500萬光年,直徑大約65萬光年,比銀河係大6倍以上,相當於太陽質量的210億倍,他們認為,這塊雲團屬於“原星係”,是一個演化很慢的星係。

矮星係的假說

英國劍橋大學天文研究所的科學家麥克馬洪和伊爾文通過對這塊雲團的觀測,發現在雲團內一些不太亮的物質中隱藏著許多藍色區域,這些藍區發射的光是由電離氧和電離氫形成的,也就是說,該星係含有由坍縮星際氣體形成的新生恒星區域,說明這是一個已經成熟了的星係,應屬於正常的矮星係。

但是,星雲的發現者焦凡尼裏則認為,麥克馬洪和伊爾文觀測到的星光,可能和他們看到的不一樣,劍橋小組看到的大概是來自雲團之前或以後的天體。

美國加州工學院的迪奧戈維斯蓋用2.5米望遠鏡攝得雲團的光譜,光譜中有氫和二次電離氧的發射線,他認為這個雲團是一種年輕的星爆矮星係,其中有氧的成分,說明它不是大爆炸留下來的原始物質。如果這個說法成立,將是對大爆炸宇宙學說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