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範蠡奉命巡行全國勘察美女,他來到苧蘿村,遇到了鄭旦和西施這一對姊妹花。西施的安靜之美,鄭旦的潑辣火熱無不讓範蠡為之傾情。他愛鄭旦,更愛西施,最後他還是終於選擇了西施做自己的戀人,因為他發現西施的美不隻是外表,還有她內質裏所散發的那種優雅更是讓他欲罷不能。一次假麵舞會的誤會中,他向西施坦露了真情,西施也愛上了這位武功與智慧並存的範蠡。從此兩個人花前月下,讓愛情在內心纏繞生情,然而文種的到來結束了這段芬芳纏綿的愛情。範蠡因為有王命在身,無奈隻好帶著西施與鄭旦回到越王身邊。越王把西施和鄭旦留在宮中教習歌舞,準備獻給吳王夫差。西施的心裏充滿了對範蠡的憂怨,但國難當頭,君命難危,這對情人卻也隻是有緣無份,內心空留遺憾罷了。對範蠡失望到極致的西施便把所有精力都放到學習宮廷禮儀之上,而一顆火熱的心從此對愛情隻有冷漠。
越王寵愛的一宮女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西施隻具備了第一個條件,還缺乏其他兩個條件。越王便找來宮中最好的老師教她們歌舞、步履、禮儀等。
轉眼三年的時間過去了,西施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就此,西施與鄭旦由一位浣紗女成為修養有素的宮女,舉手投足間,均顯出體態之美麗、風姿之嬌嬈、眼梢之嫵媚。而鄭旦以習武練劍為特長,更是多了一份女兒的英姿颯爽。然而古時太過剛烈的女子,帝王剛開始可能會感興趣,時間久了就沒意思。所以這也是鄭旦雖然與西施的美貌不分上下,卻為什麼沒有留下太多故事的原因。
西施與鄭旦在範蠡的護送下來到了吳國,越王在沒有進獻西施之前,已經向吳國送了十多位美女,伍子胥看了都沒有言語。可是當西施與鄭旦站到吳王麵前時,伍子胥心裏一驚,他知道,西施將是吳王夫差的紅塵劫。伍子胥及力勸諫,但吳王的魂魄已經被眼前的美女所攝,任伍子胥費盡腦筋,也無濟於事了。
吳王夫差被西施的美貌一下迷惑,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築大池,池中設青龍舟,日日與西施水戲取樂,又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
西施雖然美麗,但有一個傳說,說她腳有點大,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她經常穿長裙,又為自己特製了一雙木屐,結果因為鞋跟高了一點,不但看不出來腳大,還因為走路時左右搖擺,加之長裙飄飄,反而格外地突出了娉婷身材,翩翩風姿,並且走路時木屐發出的聲響更是悅耳動聽。人們就把西施穿木屐所跳的舞蹈叫“響屐舞”,夫差又專門為她築“響屐廊”,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係小鈴。每當西施翩翩起舞時,鈴聲和大缸的回響聲“丁丁零零”交織在一起時,夫差都如癡如醉。
而此時的越王勾踐,在越國卻是臥薪嚐膽,時時不忘被掠之恨、被掠之辱。在越國製定了一係列的強國、利民政策,使越國越來越強大。
十年後,終於滅吳國稱霸,成為春秋戰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西施》
——李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閑。
皓齒信難開,沉吟碧雲間。勾踐征絕豔,揚蛾入吳關。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
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李白這首《西施》詞的大致意思是:“西施是越國溪邊的一個女子,出身自苧蘿山。她的魅力與美貌無論過去還是今天都無人可比,荷花見了她也會害羞地低下頭來。她在溪邊浣紗的時候撥動綠水,自在的像清波一樣悠閑。確實很少能見她笑起來露出潔白的牙齒,一直像在碧雲間沉吟。越王勾踐征集全國絕色,西施揚起娥眉就到吳國去了。她深受吳王寵愛,被安置在館娃宮裏,渺茫不可覲見。等到吳國被打敗之後,竟然千年也沒有回來。”李白用這首《西施》詞,把西施悲苦、未知的命運表露而出。
越王滅了吳國後,正曆上再沒有記載過有關西施的句子,她的去向真的成為千古之謎,引起了後人無限的猜測與想像。
隻要後人談論到勾踐最後的勝利,當然就會聯想到為了越國沉陷吳宮的西施。西施雖然和吳王生活了十年之久,但她的心卻永遠在自己的國家,從來就沒有真正留戀過皇宮裏的榮華富貴,以及吳王給予自己的奢侈生活。可正是應了李白《西施》詞裏的這句話“勾踐征絕豔,揚蛾入吳關。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吳國的滅亡,卻正是西施香消玉殞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