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有茫茫的草原,到處是牧場,是一個畜牧業發達的國家。全國有幾千萬頭牛,每天排出幾億堆牛糞。大量的牛糞覆蓋了草原,壓住了牧草,嚴重地阻礙了牧草的生長,使肥美的草原逐漸退化。
更為嚴重的是,牛糞是蒼蠅的孳生地,大量的牛糞使水牛蠅和灌木蠅迅速地繁殖起來。澳大利亞的草原麵積因此日趨縮小,牧草的產量急劇下降,家畜生產也因飼草不足和病害蔓延,肉、奶、毛皮的產量和質量都受到影響。牛糞發出的氣體還嚴重地汙染周圍的環境。
為了解決這一公害,澳大利亞曾采用設立隔離帶、噴灑殺蟲劑滅蠅等辦法,結果都無濟於事。隨著生態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開始考慮從生態係統的角度來研究解決糞害問題。科學家們想到了屎克郎。
屎克郎的學名叫蜣螂,是一種黑色的食糞甲蟲,是大自然的清潔工。屎克郎一生都吃糞便,遇到動物的糞堆,它就會鑽進去,在地下挖一個很深的洞,把糞便都貯存進去。它不僅以糞便為食物,而且雌蟲還把糞便作為“育兒房”,在糞球內產卵,把糞球作為幼蟲的食物。
為了拯救草原,澳大利亞從我國引進了大批屎克郎,放養在草原上,幫助“打掃衛生”。澳大利亞的草原終於得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