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人類曆史的時間表——曆法沒有曆法的時代(8)(3 / 3)

(1982年)立春=(1981年)立春+5時49分=2月4日5時56分+5時49分=2月4日11時45分(2)如前一年為平年,第二年為閏年,則閏年1、2兩個月內各節氣的日期、時刻,為第一年1、2兩個月內各節氣日期、時刻加上5時49分。3月至12月的要減去18時11分。

即:(平後閏)3~12月×節氣=(前平)3~12月X節氣~18時11分。

例如由1979年(平)3月21日13時X分春分,推算1980年(閏)春分的日期、時刻。

(1980年)春分=(1979年)春分-18時11分=3月21日13時22分-18時11分=3片20日19時11分。

(3)如第一年為閏年,第二年為平年,則平年1、2兩個月各節氣的日期、時刻為閏年相應的節氣內減去18時11分;3至12月內各節氣日期、時刻為閏年相應節氣日期、時刻上加5時49分,表達式可寫為:

(閏後平)1~2月X節氣=(前閏)1~2X節氣-18時11分。

(閏後平)3~12月X節氣=(前閏)3~12X節氣+5時49分。

向前推:

(1)由平年節氣推算前一個平年的節氣日期、時刻、算法與由平年推算下一個平年的方法相反。即:

(平前平)X節氣=(後平)X節氣-5時49分。

(2)由平年推算前一個閏年的節氣,算法與由閏年推算後一個平年相反。即:

(平前閏)1-2月X節氣=(後平)1~2月X節氣+18時11分。

(平前平)3-12月X節氣=(後平)3-12月X節氣-5時49分。

(3)由閏年的節氣推算前一個平年的節氣,算法與由平年推算後一個閏年相反。即:

(閏前平)1~2月X節氣=(後閏)1-2月X節氣+18時11分。

幹支紀曆

幹支紀年

在我國的日曆牌上通常有兩個部分:一是用阿拉伯數字表示的公曆日期,另一是用漢文數字表示的農曆日期。這兩者之間常常用“農曆壬子年三月小”,“農曆丙午年二月大”等字樣隔開,這裏的“壬子”、“丙午”就叫做“幹支”。查一下過去的曆書,“壬子”年對應的是1972年,“丙午”年對應的是1966年。

幹支實際上是“天幹”和“地支”的合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字叫做“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字叫做“地支”。把天幹中的一個字擺在前麵,後麵配上地支中的一個字,這樣就構成一對幹支。如果天幹以“甲”字開始,地支以“子”字開始順序組合,我們就可以得到六十對幹支,這常叫做“六十幹支”或“六十花甲子”。每年用一對幹支表示,這種紀年方法就叫做“幹支紀年法”。從古代文獻記載來看,幹支紀年至遲在東漢初期已經普遍使用,直到今天沒有間斷過。

幹支紀年在我國曆史學中廣泛使用,特別是近代史中限多重要曆史事件的年代常用幹支紀年表示。例如甲午戰爭、庚子義和團起義、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等。然而在現代史中,因為采用了公曆紀年,幹支紀年就不必要了。

把公曆紀年換算成千支紀年,通常要查閱專門編製的甲代對照表。這類書一般比較少,而且查起來也很麻煩。下麵介紹一個簡單的計算公式,可以用來很容易地算出公萬某年所對應的幹支來。

天文紀年法規定,公元元年記為+1年,公元前1年記為0年,公元前2年記為-1年,公元前3年記為-2年……。

然而從幹支紀年換算公曆紀年卻有很大的困難。因為幹支經過60年就重複一次,同一個幹支對應於一係列公曆紀年,它們之間相差60年或是60的倍數。為了解決這種不確定性,就必須考慮其他複雜的因素,這裏就不多談了。

幹支紀日

幹支紀日與幹支紀年的方法一樣,每天用一對於支來表示,六十日為一周,循環記錄。

幹支紀日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在發掘的殷代甲骨片上發現了完整的幹支表,例如,甲骨文中有一條關於日食的記載,稱:“癸酉貞日夕又(有)食佳若”,意思是癸酉日這天傍晚有日食。有人猜想這或許就是當時人們所使用的一種“日曆”。

據考證,比較確切地知道,我國從春秋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使用於支連續紀日一直到清代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止),在這2600餘年的漫長歲月中,既沒有間斷又沒有發生錯亂,這是世界上現今知道的最長的紀日史料。這一史料對於曆史學,尤其是對科學技術發展史的考證和研究,都是不可多得的原始資料,因而我國保存下來的幹支紀日資料,不僅是我國,同時也是世界上一份珍貴的科學文化遺產。

幹支紀月

相傳古代很早就用幹支來紀月了,如在《史記·律書》中有這樣的記載:“以十二月配十二子十母十二律……”,這裏的“子”是指“支”、“母”是指“幹”。在《史記·曆書》中對此有著更為詳細的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