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在大地上造出許多人來,心中高興,寂寞感一掃而空。她覺得很累了,要休息一下,到四處走走,看看那些人生活得怎樣。
一天,她走到一處,見人煙稀少,十分奇怪,俯身仔細察看,見地上躺著不少小人,動也不動,她用手撥弄,也不見動靜,原來這是她是最初造出來的小人,這時已頭發雪白、壽終正寢了。
女媧見了這種情形,心中暗暗著急,她想到自己辛辛苦苦造人,人卻不斷衰老死亡。這樣下去,若要使世界上一直有人,豈不要永遠不停地製造?這總不是辦法。
結果女媧參照世上萬物傳種接代的方法,叫人類也男女配合,繁衍後代。因為人世間是仿神的生物,不能與禽獸同等,所以她又建立了婚姻製度,使之有別於禽獸亂交,後世人就把女媧奉為“神媒”。
◎火神祝融
祝融是我國廣泛祭祀的火神。他是黃帝時候的火正官,小時候他的名字不叫祝融,而叫黎,是一個氏族首領的兒子。也許他天生就是火神,祝融的臉膛紅紅地,像火一樣的顏色,身材也很魁梧,對周圍的事物,常常顯出一副聚精會神的樣子,好像腦子裏裝著解不清的疑問似地。祝融雖然聰明伶俐,但是性格過於暴躁,隻要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火冒三丈,有時甚至也會無緣無故動怒發火。
祝融出生的時候,燧人氏早已發明了鑽木取火,人們已經懂得怎樣用火,但是還不能很好地保存火種。祝融因為從小就特別喜歡火,時常嚐試各種把火種保存得更久的辦法,所以等到他十幾歲的時候,就成了一個鑽木取火的高手,特別是一個保管火種的高手。一點小火星到他的手裏就能變成燎原的大火,火在他的手裏,不僅能進行長途傳遞,還能夠長久地保存。他除了用火來燒飯燒菜之外,還用火來取暖,用火來照明,用火來驅逐野獸和驅趕蚊蠅,把火的用途大大地拓寬了,因而也使火的取得和保管變得更加重要。能夠有這樣的本領,這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事。
但是,祝融獲得這方麵的本領,也是來之不易的。那時候,氏族部落經常要遷徙,這就使火的攜帶以及火的取得變得尤為重要。有一次,祝融所屬的部落經過長途跋涉,最後在一個水草豐茂的地方停了下來。族人就地準備生火做飯,祝融便拿出自己隨身帶著的尖石頭來鑽木取火。他坐在一根大筒木上,呼哧呼哧地鑽起火來……可是鑽了半天,這根筒木連煙都沒有冒出來。祝融很生氣,心裏很不高興,本想不鑽了。但是沒有火怎麼能行?他口裏喘著粗氣,繼續鑽呀鑽,又鑽了幾個時辰,煙倒是鑽出來了,就是生不出火來,他的臉也被這煙熏得黑紅黑紅的了。他再也沒有什麼耐性了,拿起那起煙的筒木就砸成了幾截。那個他用來鑽木的石頭也被他狠命地朝一塊大石頭擲去。誰知這個被他鑽得很熱的石頭一碰到大石頭就冒出一連串耀眼的火星。聰明的祝融受到了啟發,便采來了一些很幹極容易著火的蘆花,用兩塊石頭靠近蘆花,然後接連不停地敲擊。很快,碰撞的火星濺到蘆花上,便把蘆花點著了,再輕輕地一吹,火苗就旺旺地燒了起來。這種取火的方法比鑽木取火輕鬆多了,而且很容易成功。
自從祝融發明這種取火的方法之後,人們就再也不必費很大的工夫去鑽木取火了,也用不著千方百計為保管火種而發愁了。也就在這個時候,中原的大帝黃帝知道祝融這樣聰明能幹,就把他請了去,封他為專門保管火的火正官,並給他取名為“祝融”。“祝”的意思是持久,“融”是光明,就是永久光明的意思。後來,黃帝跟蚩尤打仗,祝融幫助黃帝,利用他發明的火攻的戰鬥方法,把蚩尤的部隊燒得焦頭爛額,慌忙敗走。祝融也因此立下了大功,得到黃帝的重重賞賜,成了非常重要的南方火神。
祝融成了黃帝的重臣之後,時常跟隨黃帝出遊。有一次,祝融跟隨黃帝來到雲夢澤南邊的群山之中。黃帝指著一座最高的山峰問祝融:“那座山有沒有名字,如有又叫什麼,你能不能告訴我?”“這是衡山,是南方的神山”,祝融不慌不忙地回答。“這山的來曆又是怎樣的呀?”黃帝又問道。祝融答道:“上古的時候,天地混沌一片,就像一個大雞蛋。巨人盤古氏開天辟地,世上才有了生靈。他活了一萬八千年之後,躺在中原大地上死去了,他的頭部朝東,變成了泰山;腳趾在西,變成了華山;腹部凸起,變成了嵩山;右手朝北,變成了恒山;左手朝南,就變成了眼前的衡山。”黃帝接著又問:“人們為什麼要叫它衡山呢?”祝融立刻回答:“這座山處在雲夢澤與九嶷山之間,就像秤杆一樣,起著平衡天地的作用,又用以衡量帝王道德的高下,因而人們就叫它‘衡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