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遠古神話(9)(2 / 2)

龍王轉身走向次子狴犴的家。狴犴又稱憲章,外形像虎,很有威力。龍王還未進門,就聽見狴犴在高談闊論,無人敢駁。龍王想此子形貌威武,又喜歡議論,心中已經想好如何安排他的工作了。

龍王接著來到三子螭吻的家,螭吻又稱鴟吻、鴟尾、好望,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口潤嗓粗。龍王還未走進院門,遠遠就看見螭吻站在房頂上東張西望,俯瞰四周。龍王心想,原來這孩子喜歡登高望遠呀。

龍王又去看四子椒圖。他的形狀像螺蚌,總是閉著嘴巴,最反感別人進入他的巢穴。隻見椒圖家四麵圍牆高築,老遠就立著告示牌,不許閑人走近。龍王知道這個兒子性格孤寂,暗中想好了如何做出安排。

他又掉頭去看五子趴夏,剛走到趴夏家前的河邊,隻見趴夏在河中嬉戲,噴水成霧,掀波翻浪。龍王見他喜水,心中也做出好了打算。

於是又繼續去六子蒲牢的家。蒲牢的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受擊時就大聲吼叫。龍王剛走到半路上,就聽見蒲牢吼叫的聲音。龍王心想,他的聲音洪亮,遠傳四方,要給他一個合適的差使才好。

接著,龍王向七子饕餮家走去。饕餮狀貌似狼,傳說是一種凶惡貪食的野獸。龍王一路上看見不少人肩挑各種食物匆匆趕路,上前一問,都是送到饕餮家裏的,就知道這個孩子特別喜歡吃,貪食成性,將來應該安排一個與飲食有關的職務。

此時他想起八子狻狁。狻猊,又稱金猊、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像獅,雖然相貌猙獰,但性情和順,他好人間煙火,又好坐,與其他七子大不相同。

最後龍王向九子睚眥家走去。睚眥,相貌像豺。離他家還有十裏路,四周已經看不見一戶人家,靜悄悄地連落葉的聲音都聽得到。龍王偶然碰到一個行人,神色十分慌張,匆匆忙忙地走過,龍王攔住一問,那人說:“龍王九王子的殺氣太重,誰也不敢靠近,我勸你也不要往前走了,趕緊躲遠點吧!”龍王聽了心中也有了打算。

龍王弄清了九個兒子的品性後,回到龍宮,傳九個孩子前來。

龍王下旨說:“你們都已長大成人,我今分派職務,你們要各司其職:贔屭沉毅,力大,性喜負重,今後專馱天下石碑。”人們在廟院祠堂裏,處處可以見到這位在石碑下任勞任怨的大力士。據說觸摸他能給人帶來福氣呢!

狴犴容貌威武,性喜獄訟之事,擔當獄門裝飾;後來人們便將其形象刻鑄在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上。因為虎是威猛之獸,狴犴的用處在於增強監獄的威嚴,讓罪犯望而生畏。

螭吻性喜在險要處登高望遠,也喜歡吞火,今後在殿廟屋脊上兩頭看守。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能噴浪降雨,可以用來規避火災,於是漢武帝就將他的形象塑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以防火災。

椒圖不喜閑人,最適合把守宮殿、廟宇。因而人們就常將他的形象雕刻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遇到外物侵犯時,螺蚌將殼口緊緊閉合。人們將他用於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吧。

趴夏性好嬉水,今後專在橋欄上駐守。

蒲牢聲音洪亮,可作鍾上之紐。據說他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他就大叫不止。於是,人們就將其形象置於鍾上,充作洪鍾提梁的獸鈕,並將撞鍾的長木雕成鯨魚狀,用這東西來撞鍾,這樣聲音就更加洪亮遠揚了。

饕餮貪食成性,常沾油水,可作食鼎圖飾。人們將貪於飲食和貪於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古代商周青銅器上麵常雕刻它的頭部形狀作為裝飾,是一種圖案化的獸麵紋飾,稱作饕餮紋。

狻狁性情溫順,專司看守香爐和在佛座下侍候。廟中佛座及香爐上能夠看到它的樣子。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軒昂的動物,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稱,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了佛祖的坐騎,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隨之吞煙吐霧。

睚眥殺氣重,嗜殺好鬥,專門看守刀劍之類的兵器。它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這樣,這位模樣像豺一樣的龍子就經常出現在刀柄劍鞘上。

從此,龍王的九個兒子就一直擔當上述職務。人間所見到的石碑下的大龜其實不是龜,而是龍長子贔屭。監獄門上的裝飾是龍次子狴犴。屋脊上的龍,是龍的三子螭吻。宮殿、廟宇大門上銜環的獸,是龍四子椒圖。古橋欄上的石獅子是龍五子趴夏。古鍾上的獸紐是龍六子蒲牢。古鼎上的圖形是龍七子饕餮。香爐上和佛座下的異獸是龍八子狻狁。刀劍上的圖形就是龍九子睚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