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神奇傳說(13)(1 / 3)

◎歇龍石與五台山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的東北部,為太行山的支脈。它縱長約100公裏,方圓250公裏。五台山由東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五大主峰環抱而成,因此而得“五台”之名。其中北台鬥峰,最為險峻,海拔達3058米,是我國華北地區最高的山峰,素有“華北的屋脊”之稱。五台山的自然風光固然奇麗,然而它之所以名播海內外,其原因則是它一直被奉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另三座是峨眉山、九華山、普陀山)之首。

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五台山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妙德”、“妙吉祥”。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專司智慧;與司“理”的右脅侍普賢菩薩並列在佛像兩旁。文殊菩薩的形象,一般為頂結五髻,手持寶劍,身騎青獅,以表示智慧的銳利和威猛。智慧和力量是人們最需要和最尊崇的,因而文殊菩薩的地位最尊,最受人敬仰,五台山在佛教名山中的地位也最高。

據當地百姓相傳。從前五台山叫五峰山,氣候終年酷熱,赤日炎炎,久旱無雨。文殊菩薩來此傳教,見百姓受苦,決定用法除災,造福萬民。於是他變成一個化緣和尚,跑到東海龍宮向龍王借寶。龍王領他遍覽宮內奇珍異寶,任他選。文殊菩薩看了隻是搖頭,一樣也看不中,最後,他提出隻要龍宮外麵那塊又大又黑的石頭。龍王聽了有點為難,想道:此乃歇龍石,此石被他拿走,如何歇息?”龍王打算推托,但轉而一想:“此石又大又重,料這老和尚也搬不動,不如作個人情,免得讓人笑我小氣。”於是假裝點頭答應,站在一旁,看這老和尚如何處理。不料話剛出口,老和尚立即雙手合十作謝,然後用手指輕輕一指,歇龍石竟然由大變小,裝進和尚的袖筒裏去了。龍王見狀,後悔莫及,卻又無可奈何。歇龍石就這樣被文殊菩薩帶回了五峰山。說也奇怪,歇龍石一落地,整個山區頓時就清泉潺潺,草長花開,氣候變得涼爽舒適起來。此後,人們就把這塊歇龍石叫做清涼石,五峰山叫做清涼山。

再說龍王的五個兒子回到龍宮,見沒有了歇龍石,問明原由後,就一起趕到五峰山想找回去。隻見五峰高聳,霧海蒼茫,哪裏還找得到歇龍石?五位龍子氣得揮動龍爪,橫衝直撞,亂挖亂翻,不僅削掉了五峰的尖頂,使它成為五座平台,還在每座台頂的半坡上,留下了成堆亂石,大小參差,飛棱鬥角,這就是俗稱的“龍翻石”。其實,歇龍石就安安穩穩地躺在台懷西南18公裏的清涼穀中的清涼寺內。石長5米,寬2米,麵平而下銳。石麵上好像銘刻經文,但又模糊不清。據說,當年文殊菩薩常常端坐在石上講經說法,周圍能容納數百僧徒聚坐聆聽。《佛說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載:“佛告金剛密跡王言:‘我滅度後,於此南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五頂,文殊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中國古稱震那國,佛教徒認為中國在佛經中所說的南贍部洲,五台山的五台猶如五頂,地理和地理形勢與經中描述的文殊菩薩的住處極其相似,這是五台山被視為佛教聖地的重要原因之一。又據〈華嚴經〉中所記述的文殊菩薩的住處也非常相似,這是五台山被稱為佛教聖地的又一原因。

五台山作為佛教聖地,曆史上曾有佛寺數百座,真可謂寺院遍及群山,鍾磬不絕於耳。現幾經興廢,仍留有龐大的寺廟建築群。其中不少建築中的殿堂樓閣、古塔經幢,以及附屬於這些建築的雕塑、壁畫、碑記、匾額等,已經成為佛教文物中的瑰寶。

◎算盤城的由來

天津城也叫算盤城,城牆東西長,南北短,儼然是一把大算盤。天津的算盤城是怎麼來的呢?

傳說明朝的劉伯溫在北京修了裏九外七的都城以後,看到北京三麵環山,惟獨南側一馬平川,好像營門大敞;又看到天津地處九河下梢,是個水陸要衝,鹽糧集散之地,正好拱衛京門,便決定在這裏也築一座城。

劉伯溫帶領一批人在天津實地查勘多日,對這裏的地理位置十分滿意。可是提到築城,還有兩件事叫他為難。第一件是眼前國庫空虛,拿不出錢來;第二件,城垣的位置是建在三岔河口以南,還是以北?一時舉棋不定。

這天夜裏,已經鼓打三更,劉伯溫心事重重,輾轉不能入睡,便披衣出門,獨自信步走去。這時候,更深人靜,萬籟無聲,皓月當空,星河燦爛。他走到三岔河口以南的地方,突然看到前邊不遠處有個頂天立地的巨人,背朝他坐在地上。這人坐在地上也足有兩三丈高,頭上金盔,身上金甲,閃閃發光。原來是一位金甲神!劉伯溫看罷大吃一驚,本想轉身退避,又一思忖:這位神爺三更半夜坐在此處,定有用意,我倒要弄個明白。於是,他放輕腳步,圍著金甲神繞了一圈兒,看了個仔細。隻見這金甲神左手托金鼓,右手擎算盤,坐在那裏坦然自若,不發一語。劉伯溫正詫異之間,金甲神忽地化作一縷輕煙,眨眼間無影無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