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叫獅子林呢?按照佛門的說法,獅子又名狻猊,是佛國之獸。獅子林的假山最出名,這假山堆的名堂可多呢!有的是大獅,有的是小獅;有的是獅舞;有的是獅吼;有的是雄師蹲坐;有的是母獅沉睡;有的是獅子滾繡球;有的是雙獅在搏鬥;真是千變萬化。假山有許多好聽的名字:有的叫“含暉”,有的叫“吐月”,有的叫“玄玉”,有的叫“昂霄”,最高的一座假山叫“獅子峰”。據說假山中隱伏著五百羅漢身,可惜一般人眼裏看不出。啥人能全部看出來,啥人就是“羅漢身”,啥人看出越多越聰明。走進假山,峰回路轉,如入深山,半天也繞不出來,好比諸葛亮擺的“八陣圖”,真是奧妙無窮。
假山中還有許多山洞,每換一洞,向外張望,景色不同,有“桃園十八景”之稱。其中有一個山洞叫“棋盤洞”。傳說,八仙中的鐵拐李和呂純陽,有一次結伴遊園,一頭鑽進假山,繞了半天走不出來。鐵拐李一瘸一拐走得很吃力,坐在一個山洞裏不肯動,嘴裏直喊:“走勿動哉!走勿動哉!”他對呂純陽說:“我們歇歇力,下盤棋,啥人輸,就把贏家背出去!”鐵拐李曉得呂純陽棋藝不高,一定輸,哪裏知道呂純陽偏偏贏了這盤棋,鐵拐李沒辦法,隻好向呂純陽求饒。呂純陽到了洞口雙手一拂胡須,口中念念有詞,天上飄落兩朵祥雲,兩位仙人這才駕雲而去。獅子林中的棋盤洞,至今還留下了呂純陽用寶劍刻的棋盤呢!
◎樂山大佛
在峨眉山下,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彙流處,有一座山叫淩雲山。在陡峭的山岩上,有一尊高二十多丈、寬七丈二尺的石刻彌勒大佛。大佛依岩端座,俯視三江,頭在山上,腳踏江邊,造型雄偉,姿態端莊,身後是有名的大佛寺。凡是到峨眉山遊覽的,都不會忘記到淩雲山去瞻仰大佛。
唐朝初年,淩雲山上有一座淩雲寺,淩雲寺裏有一個老和尚,叫海通。當時淩雲山下,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彙流處,水深流急,波湧浪翻,經常吞沒行船,危害百姓。
有一天,海通和尚站在山岩上,觀望三江水勢。遠遠望見一隻大船在江水中顛簸,時而被拋上浪尖。時而被巨浪吞沒,那湍急的水流似千軍萬馬,直向壁立千仞的淩雲山衝來。快到山岩時,隻見水中忽然卷起一道巨浪,向木船劈頭蓋腦打去,頓時把木船卷得無影無蹤。海通和尚眼看船毀人亡,心中十分不忍。他想三江水勢這樣猖獗,水中必有水怪。要是在這岩石上刻造佛像,借著菩薩的法力,定能降服水怪,使來往船隻不再受害。於是他請了兩個有名的石匠來商量刻佛像的事。這兩個石匠一個叫石誠,一個叫石虛。老和尚對他們說:“我準備在這淩雲山岩上刻造佛像,請你們來商議商議。”石虛一聽要在岩石上刻石像,心裏很高興。他想,這淩雲山十分秀麗,淩雲亭非常宏偉,每年來這兒朝山拜佛的人很多,我若在山岩上刻出許多各色各樣造型的佛像來,我的本事豈不就一下傳揚開來?那樣以後請我刻像的人就會愈來愈多了。想到這裏,他就說:“三江水怪,十分凶狠,我看隻有造千尊佛像才能把它鎮住。”這時,老和尚見石誠在旁邊一言不發,就問他:“石誠師傅,你覺得如何?”石誠不慌不忙地說:“我看就刻一尊像這山岩一樣高大的佛像吧。”石虛一聽忙搖頭說:“山岩這樣高,石頭這樣硬,你這尊佛像哪年哪月才能刻好?”石誠說:“這岩石硬就能經受風吹雨打,佛像大才能鎮住三江妖魔。”老和尚見二人爭持不下,就說:“你們二人不要再爭了,幹脆一個刻大佛,一個刻千佛吧。”說完,海通和尚就出外化緣去了。從此,石誠、石虛二人就各自選岩構圖,雕琢佛像。石虛選擇了那最顯眼、石頭不太堅硬的沿江一片紅砂岩,開始雕琢起來。他刻了釋迦牟尼得道成佛,又刻了南海觀音慈航普渡,刻了十八羅漢降龍伏虎,又刻了普賢菩薩指點迷途。隻聽鑿子響,隻見石片飛,他刻了一尊又一尊。刻了兩年,眼看就要刻完了。而石誠呢,卻選擇了一塊又高又難走又硬的大岩石。他和徒弟們在山岩上搭建了架子,攀著岩石,開始雕琢大佛。石虛的千尊佛刻完了,而石誠的大佛連一隻腳也沒有刻完。石虛譏諷地說:“我兩年刻了千尊佛,你兩年還沒刻完大佛的一隻腳。”石誠毫不氣餒地說:“你千尊佛、萬尊佛,抵不上我大佛的一隻腳。”說完又繼續雕琢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