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來年正月十五,阿琰早早來到了湖邊。天快亮的時候,一群白天鵝從天空中落到湖裏。突然,一支支箭從蘆葦叢中射向它們,天鵝們被射中,發出淒慘的哀鳴,在水中撲騰一陣後,白色的軀體飄泊在淡藍的水中。阿琰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來是村裏的少年聽了阿琰的奇遇,但他們根本不相信會有什麼仙子,所以早就準備了弓箭埋伏在湖邊的蘆葦中獵殺天鵝,還興高采烈地嘲笑阿琰想美人想瘋了,編故事騙人。
因為阿琰的無知泄露了仙女的行蹤,讓人們殺死了天鵝仙子。他經受著內心痛苦煎熬,在湖邊徘徊了整整一天之後再也沒有人見過他。聽說有人看見他在當天跳進湖裏淹死了,人們隻當世上少了個瘋子,他的瘋話從此沒人提起。說來也怪,那一年,天上一滴雨都沒下,發生了嚴重的饑荒,很多人在這場饑荒中死去。不久湖水幹涸了,原來流過這裏的瀾滄江從此改道,原本向南流的通甸河也從此倒流向北。湖水幹涸之後,在那裏留下一座孤零零的石山,它跟周圍的砂石山截然不同,於是人們確信這是阿琰變成的石山,幹旱是上天對人的懲罰。盡管人類受到了嚴重的懲罰,但人們總是不願輕易承認自己的殘忍與自私,把阿琰的死說成是“癩蛤蟆吃天鵝肉,海枯石爛不悔改”,從此便把這座山叫做蛤蟆山。
◎白氏郎
泰山周圍有呂洞賓三戲白牡丹的傳說,據說他們還生了個兒子叫白氏郎。白牡丹原來也在泰山修煉,後來不堪眾人的嘲弄,就和兒子搬到泰山南邊的徂徠山去住了。
白氏郎長到八九歲,生得伶牙俐齒,十分討人喜歡,可就是沒有個名正言順的父親,在外邊常常被人打罵,受人欺負,這天,正是臘月二十三,白牡丹讓白氏郎跟村裏的小夥伴上山砍柴,自己在家裏弄些水酒淡菜,準備送灶王爺上天,去彙報下界一年的情況。
白氏郎和夥伴們來到山上,領頭的說要玩“做皇帝”的遊戲,把幾個草筐撂起來當作寶座,誰要能爬上去,誰就是皇帝,以後眾人就都聽他的,選他做頭頭。說完便把草筐撂得高高的,一個個輪流往上爬。筐子沒用繩子拴牢,一爬一晃,結果沒爬幾下就都滾了下來,最後輪到了白氏郎,隻見他穩抓草筐,輕邁雙腳,顫顫悠悠真的爬了上去。本來他們都看不起白氏郎,是想拿他取笑,如今他真的爬了上去,誰肯讓他這個私生子做頭頭呢?便把他拖下來,打了一頓,一哄而散了。
白牡丹在家裏正為買不起酒菜犯愁,見白氏郎又從外麵哭著回來,鼻子都讓人打破了,十分難過,頓時來了氣,就抓起燒火棍,把怨氣照著灶王爺出開了:“灶王爺啊灶王爺,你都看見了吧,這還讓我們怎麼活?哼!我兒要是真做了皇帝,非把那些小崽子殺盡斬絕不可!”她越說越氣,一邊說,一邊敲,幾火棍下去,灶王爺早就鼻青臉腫了。
灶王爺臨上天,不但沒在白牡丹家吃好喝好,而且還挨了一頓棍棒,便一溜煙地跑到玉皇大帝那裏告狀去了。灶王爺一見玉帝,便叩首稟報說:“不得了啦大帝,白牡丹發誓,白氏郎要做了皇帝,就要把村裏的人斬盡殺絕。這不,白牡丹連我都打了。望玉帝為臣子做主,千萬不能讓白氏郎做皇帝。”玉皇大帝聽了灶君的一麵之詞,便吩咐四員大將,到來年的龍節抽掉白氏郎的龍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