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收藏,求推薦票,求點擊,求讀者大大的支持。)
收到了父親文震孟的來信之後,文謙康喜出望外,想不到父親前後的態度出現如此巨大的轉變,而且在信函之中少有的承認了錯誤,他迅速稟報母親戚氏之後,開始籌備鄭勳睿和文曼珊的婚事了。
籌辦婚事可不是嘴上說說那麼簡單的,女方需要拿出來不少的陪嫁,陪嫁的多少既代表了女方家族的顏麵,也在一定程度上麵決定女兒到夫家之後,是不是能夠幸福的生活,如今的情況就更加不同了,鄭勳睿是殿試狀元、翰林院從六品的翰林修撰,是規規矩矩的朝廷命官了,女方的陪嫁要是太少了,自己都說不過去了。
一直在後院誦經念佛的戚氏,這次也是真正關心孫女文曼珊的婚事了。
得知了鄭勳睿高中狀元、成為朝廷命官,戚氏倒不是特別的高興,畢竟她的夫君一樣是殿試狀元,除開賦閑在家的那些年,她能夠好好陪著夫君,其餘的時間,基本都是獨自在家裏操持,不過收到了夫君的來信,戚氏倒是留下了幾滴眼淚。
鄭勳睿和文曼珊的婚事,是皇上親口說出來的,而且給與了鄭勳睿兩個月的假期,回來籌辦婚禮,這可是聖旨,戚氏知道鄭家肯定在開始做準備了。
文家雖然說在蘇州府城有著不小的名氣,可要說家大業大,那也是不成立的,當年文震孟十次才加會試,而後一段時間賦閑在家,這些都是文家消耗錢財的一個方麵,後來若不是戚氏和文謙康苦心經營,怕是都難以維持了。
文曼珊的婚事,成為了戚氏操心和頭疼的事情,為了這個家,她付出了太多,家裏有事情的時候,不可能置之不理的,盡管文謙康和蔣氏都勸她不要操心了。
消息很快傳出去,文家也成為了蘇州府城令人羨慕的家族了,要知道文震孟當初成為狀元,就成為了蘇州府的驕傲,如今文家的孫女文曼珊又嫁給了狀元郎,而且還是三元及第的狀元郎,這份榮耀,試問哪個家族可以有。
在這種令人羨慕的氛圍之中,時間悄悄的流逝,文家所麵臨的壓力也是越來越大了,以至於戚氏將自己當年陪嫁的珠寶都拿出來了,為的就是文曼珊能夠風光出嫁。
鄭家一樣在籌備婚事,相比較文家來說,鄭家的籌備更加的複雜,錢財方麵倒是沒有什麼問題,也不存在為難的事情。
鄭勳睿回到家裏之後,專程去拜訪了江寧縣知縣王鐸、應天府知府劉宗周,以及南京禮部尚書董其昌和南京兵部尚書楊成,接著有應對了前來拜訪的親戚朋友,包括一些讀書人,也是累的夠嗆,至於說鄭家大宴賓客的事宜,被鄭勳睿否定了,他認為很快就要舉行婚禮了,到時候肯定是需要邀請街坊鄰裏,以及親戚朋友的,不需要在短時間之內兩次大宴賓客,他的這個建議,得到了鄭家上下的采納。
這也應該說鄭勳睿在鄭家的地位完全不一樣了,自打搬遷到江寧縣以來,滎陽鄭氏僅僅出了鄭勳睿這樣一個人才,而且是鄉試解元、會試會元和殿試狀元,這就很了不起了,預示著鄭家還是名門望族,盡管說搬遷到千裏之外的南方,可還是人才輩出。
沒有幾個家族能夠出現狀元,何況是三元及第。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鄭勳睿的婚事,成為了鄭氏家族的大事情。
鄭福祿、鄭福壽、鄭福海和鄭福南等四人是高度重視,嚴格說起來,鄭勳睿的很多事情,都是四人操心的,畢竟鄭福貴有著太多的事情要做,每年僅僅是玉蜀黍和甘薯種子的事情,就忙的不可開交,不可能關心那麼多具體的事情。
讓鄭家沒有想到的是,鄭伶俐、鄭玉華和******三姐妹悉數回到了娘家,幫忙操辦鄭勳睿的婚事,江寧縣的店鋪已經開張,孫進如和鄭伶俐基本都是在縣城裏麵照顧生意,其實店鋪裏麵沒有多少的事情可做,玉蜀黍和甘薯的種子早就賣完了,而且來年的種子都有人預定了,所以說兩人守在江寧縣的店鋪,純粹是鄭福貴和鄭勳睿照顧他們,當然,在縣學讀書的鄭凱華,若是難得回家,也是在店鋪裏麵住宿的,生活方麵自然是鄭伶俐操心。
相比較來說,鄭勳睿本人對婚事倒是很少操心,這不是說他不忙,回到家裏,忙碌完外麵應該接待和拜訪的諸多事情之後,他的主要精力就集中到護院身上了,畢竟離開家接近三個月時間了,回來之後需要和眾人親熱,隻要有時間,他的身影會準時出現在山穀之中,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訓練,山穀之中的模樣早就發生了變化,諸多的護衛將這裏建設成為了不折不扣的訓練場,山穀出口的前方,就是洪家堡搬遷過來的諸多佃戶,洪家堡的人,幾乎個個都是練家子,外人根本不可能通過這裏進入到山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