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的局勢很是平靜,自從皇太極派人到京城議和之後,後金韃子的確沒有進攻,以前時常出現的小衝突也沒有了,遼東無戰事,另外一個方麵,朝鮮派遣的使者,已經兩次來到京城,哭訴後金韃子的殘暴,皇太極率領大軍入侵,讓朝鮮遭遇重創,不僅僅是人口被擄走幾十萬,錢糧也被搜刮了不少,幾個月的時間過去,後金韃子經過的朝鮮各地,依舊是一片狼藉,難以很快的恢複,不過複州等地被大明占領,這讓朝鮮皇室感覺安全了不少,至少皇太極不敢毫無顧忌的再次進攻朝鮮了。
山西、河南、湖廣以及四川等地,流寇依舊是在肆掠,不過五省總督盧象升竭盡全力剿滅流寇,讓這些地方的局勢,還能夠保持大體上的穩定,加之流寇曾經遭遇鄭家軍的慘烈打擊,不敢小覷朝廷的大軍,作戰很謹慎,故而流寇肆掠的局麵,比起前些年大為減輕。
遼東無戰事,流寇蔓延的勢頭得到了遏製,這讓朝廷裏麵的局勢的確出現了一些變化,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戶部再次開始拖欠軍餉,應該說戶部這兩年的日子是比較好過的,後金賠償了一千萬兩白銀,全部都進入到戶部的府庫,期間也就是拿出來一百萬兩白銀賞賜給鄭家軍,其餘就沒有很大的開銷了,按說支付軍餉不是很大的問題,可是遼東最大的隱患暫時不存在了,流寇沒有以前那麼囂張,軍隊的地位自然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關裁撤軍隊的議論,也開始出現了。
其中最大的矛頭,是指向了兩個地方,一個地方是遼東駐守的幾十萬大軍,有人認為駐紮如此之多的軍隊,消耗的錢糧太多,朝廷本就是捉肩見肘,無力承擔如此的負擔,如今遼東的局勢已經穩定下來,可以考慮裁撤一部分的軍隊。
另外一個矛頭就是指向鄭家軍了,當然沒有人說鄭家軍消耗了太多的錢糧等事宜,畢竟朝廷沒有承擔鄭家軍的軍餉,不過一些人認為,朝廷應該派遣監軍到鄭家軍之中去,畢竟鄭家軍還是朝廷的軍隊,沒有監軍是說不過去的,其次就是鄭家軍的總兵、副總兵等人選,也要適當的予以調整等等。
這些建議,被內閣次輔張鳳翼以及兵部尚書楊嗣昌怒斥,他們的態度非常鮮明,遼東無戰事,並非是徹底安全了,滿八旗虎視眈眈,實力依舊強盛,隨時可能進攻,流寇尚未被徹底剿滅,如此情況之下,居然有人提議裁撤軍隊,自毀基腳,這豈不是想著斷送大明之江山。
早朝的時候,張鳳翼和楊嗣昌甚至直接說出朝廷裏麵有內鬼。
可就算是張鳳翼和楊嗣昌如此說,但有關裁撤軍隊的建議,還是不斷的出現。
當然,目前這種情況之下,所謂裁軍的建議或者是奏折,是不會登上大雅之堂的,更不會在早朝上麵明目張膽的提出來,沒有誰敢冒這樣的風險,大家都清楚,關寧錦防線關乎到京城的安危,萬一遼東大規模裁撤軍隊,導致守衛的力量薄弱,讓後金韃子突然攻破甚至是占據,那京城就危險了,一旦京城出現意外,就預示著大明王朝的滅亡,這樣的後果,無人能夠承擔,就不是嘴上說說那麼簡單了。
可有些事情的出現,讓張鳳翼和楊嗣昌無可奈何。
內閣裏麵,張鳳翼主要是管轄兵部、刑部和工部的事宜,側重於管轄兵部的事宜,而戶部是被錢士升和侯恂直接管控的,已經是內閣大臣的侯恂,依舊兼任戶部尚書,決定戶部府庫的一切開銷,張鳳翼是無法插手戶部事宜的。
最大的問題就是拖欠軍餉的事宜。
軍戶製度已經名存實亡,特別是在北方,連年的災荒,讓軍戶的日子無法過下去,比老百姓還要可憐,募兵製早已經替代了軍戶製度,既然是募兵製,那就需要軍餉來維持,軍士長時間拿不到餉銀,肚子無法吃飽,無法養活家人,打仗那就是奢望了。
朝廷曾經因為拖欠軍餉的事宜,有過慘痛的教訓,沒有誰會忘記這一點,按說在如此慘痛的教訓之下,拖欠軍餉是很不明智的行為,偏偏這樣的事情就發生了。
可不要以為朝廷裏麵的事情,都是很好解決的,有些明明看上去不合理的事情,偏偏還能夠大行其道,拖欠軍餉就是如此,已經這麼多年,大家都習慣了。
當然拖欠軍餉,還有其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冒領軍餉的事情也是非常突出的,有些總兵的麾下號稱上萬軍士的軍隊,實際人數能夠有一半就算是很不錯了,不過人家討要軍餉的時候,可不會說出來實際的人數,反正以前兵部登記的軍士是多少,就按照多少人撥付軍餉,兵部有些時候也派遣人專門去調查,但這些調查的人,拿到了好處之後,肯定是維護下麵利益的,反正軍餉不要他們個人掏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