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終於明白,為什麼皇太極會要求他指揮滿八旗和漢軍聯合作戰了,這裏麵的難題還真的是不一般,這裏麵飽含的重視也不一般。
滿八旗以騎兵為主,戰鬥曆來都是依靠騎兵的勇猛和一往無前的氣勢獲勝的,而且每次的戰鬥都能夠獲得完勝,打的對手魂飛膽喪,沒有絲毫的鬥誌,可漢軍就不一樣了,以步卒和火器為主,盡管孔有德等人投奔大清國的時間不短了,可皇太極以及滿人權貴的主要注意力還是在滿八旗以及蒙古左右營上麵,時時刻刻關心的就是滿八旗和蒙古左右營的戰鬥力。
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認識,短時間無法改變的,包括多爾袞也是這樣的認識,滿八旗天下無敵,蒙古營勇猛忠誠,但問題是滿八旗和蒙古營的軍士人數不是很多,若是完全依靠滿八旗和蒙古左右營,什麼時候能夠問鼎中原,若是不能夠吸取和團結方方麵麵的力量,恐怕大清國統領中原最終隻是美麗的夢想。
皇太極高瞻遠矚,首先認識到這一點了。
多爾袞的認識也在慢慢改變。
僅僅是皇太極認識到這一點肯定是不行的,作為大清國數一數二的驍將,多爾袞今後會直接指揮更多的戰鬥,若是眼光總是盯著滿八旗和蒙古左右營,最多也就是偶爾進入到關內劫掠,不可能真正的占據中原。
滿八旗和蒙古左右營的作戰方式,多爾袞是非常熟悉的,可他對漢軍的作戰習慣和方式,還真的不是特別熟悉,盡管以前與大明軍隊多次的交戰,認為明軍主要就是依靠火器和固守城池,野外的戰鬥不堪一擊,但想要指揮這樣的軍隊作戰,思緒必須出現大的改變。
此次的作戰,多爾袞就有了異常深刻的體會。
多爾袞原先的作戰計劃,是閃電方式的,大軍占領或者攻下一座城池之後,盡情的劫掠,接著先頭部隊不會做任何的停留,朝著下一個的目標進攻,大軍進入關內作戰,主要目的就是削弱明軍的力量,以及大肆的劫掠,不會占據什麼城池的。
不過多爾袞的這個閃電般的作戰計劃,因為五萬漢軍的存在,不得不做一些細微的調整。
漢軍沒有那麼多的戰馬,五萬漢軍之中,隻有一萬人是騎兵,其餘四萬人以步卒和神機營為主,多爾袞原來的想法,留下一部分的滿八旗軍士,指揮漢軍的步卒和神機營,作為後勤部隊,也就是負責押送劫掠的糧草錢財以及人口等等,至於孔有德、尚可喜和耿仲明三人,則是跟隨在他身邊作戰,錢糧等物資由滿八旗的軍士直接負責看押。
可這個作戰的思路,真正貫徹下來,很不現實。
漢軍步卒和神機營的數目過於的龐大,而且進入到關內之後,誰能夠保證漢軍沒有再一次投降大明朝廷的舉措,同時孔有德等主帥跟隨在他的身邊,滿八旗的軍官對漢軍的控製力度不能夠得到保證,將孔有德等人與漢軍放在一起,多爾袞更是不放心。
退一步說,就算是多爾袞率領滿八旗和蒙古左右營取得了重大的勝利,一旦數萬的漢軍出現意外,那麼他指揮作戰的能力同樣會遭受到質疑,而且這些漢軍是清楚大清國的情況的,再一次的投奔大明朝廷之後,禍患是很大的。
考慮到方方麵麵的原因,多爾袞意識到了,他必須要放慢作戰的節奏,讓漢軍參與到作戰之中,讓漢軍能夠融入到整個的戰役之中。
這是多爾袞思緒方麵出現的重大變化,通過一段時間的作戰,他逐漸體會到了皇太極的用心,也敏銳的察覺到了漢軍在作戰方麵的獨特優勢。
攻城拔寨的戰鬥,漢軍是比較擅長的,可以說強於滿八旗和蒙古左右營,漢軍以神機營和步卒為主,在攻打城池的時候,他們步調一致,利用火器的輔助,往往能夠以較小的傷亡奪取城池,當然多爾袞也清楚,大軍入關之後,各地明軍望風而逃,攻城拔寨的戰鬥基本不會遭遇到多少的抵抗,不過誰也不敢保證,下一個城池之中是不是會有大量的明軍存在,若是真的遇見這樣的情形了,漢軍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了,而且利用漢軍攻城拔寨,能夠最大限度的減少滿八旗和蒙古左右營的傷亡。
自九月二十二日從牆子嶺和青山口入關之後,多爾袞和杜度分帥前軍和中軍,一路勢如破竹,拿下了諸多的城池,大小十餘次的戰鬥,取得了完勝,特別是中軍在突襲密雲後衛的時候,斬殺了大明的密雲總督吳阿衡和總兵魯宗文,幾乎全部斬殺了駐紮在古北口的五千餘明軍,逃走的明軍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