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七章 一挫再挫(1 / 2)

甘學闊所謂的要整頓淮安碼頭,可不是鬧著玩的,他是要動真格的。

漕運總督最為主要的任務,就是保證漕運的暢通,其次才是巡撫淮北的四府三州,離開了這個前提,漕運總督就不需要設立了,漕運是保證大明南北疏通的血脈,可以說北方的運轉,很大程度上麵就是依靠漕運,前幾年的時間,盡管北方諸多地方也遭遇到了災荒,而且還有流寇的侵襲與後金韃子的入侵,但因為漕運的穩定,大量的糧食通過漕運運送到北方,故而北方能夠保持穩定。

如今這種穩定的局勢,遭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就是因為漕運不暢。

甘學闊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保證漕運暢通,將大量的漕糧迅速運抵北方去,接下來才有可能說到其他方麵的事情,至於說廢除鄭勳睿在淮北確定的所有規矩,也要等到漕運暢通之後才能夠動手。

甘學闊可不笨,從京城出發,乘坐船隻,沿途他都注意了運河上麵運輸的情況,沒有發現有很大的問題,而且淮安碼頭給他的印象特別深刻,那麼多忙碌的商賈,這就說明大運河的運輸是沒有多大問題的,要不然這些商船和商賈守候在碼頭,難道沒有事情做了,可為什麼今年運送到京城以及北方的漕糧大幅度的減少,以至於京城都難以維持了,可通過大運河運送到北方的糧食還是不少,都是商賈專門運送去做生意的。

這隻能夠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鄭勳睿故意的拖延,不想將漕糧運送到京城和北方。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兩個方麵著手,其一是收集漕糧,其二就是保證漕船充足。

甘學闊認為這兩個問題都是好解決的,不應該存在什麼難題。

征收漕糧,隻要各級的官府努力就可以了,至於說保證漕船的充足,那就需要整頓淮安碼頭了,凡是商船一律暫時禁止出入,保證漕船能夠停靠在碼頭等候。

淮安府知府吳偉業和淮安府同知、山陰縣知縣李岩來到了總督府。

總督府在淮安府境內,更是在山陰縣境內,故而知府和知縣要協調漕運總督府做好漕糧的征收和儲存事宜,完成移交之後,甘學闊才發現漕運總督府的倉庫裏麵,竟然沒有漕糧,這豈不是天大的笑話,秋收季節尚未完全結束,正是大量征收漕糧的時節,倉庫沒有漕糧的儲備,難不成鄭勳睿吃了熊心豹子膽嗎。

征收漕糧是各級官府的職責,漕糧征收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大運河沿線的官府,征收漕糧之後,堆積在碼頭,或者是裝船直接運往京城和北方,第二個層次是河南等地的漕糧,官府征收之後,運抵淮安,統一集中,運往京城和北方,第三個層次就是南方的諸多官府了,征收漕糧之後,或者利用水路運往淮安,或者通過陸路運往淮安,統一裝船之後運往京城和北方。

秋收季節尚未完全結束,這個時候征收漕糧,問題應該不大。

漕運總督甘學闊、督催參政馬士英正在總督府等候,吳偉業和李岩剛剛坐下,甘學闊就開口了。

“吳大人,李大人,你們是協助總督府征收漕糧的,本官就不明白了,為什麼沒有能夠將漕糧征收上來。”

甘學闊盡管臉色平靜,說話卻是毫不客氣的。

吳偉業看了看馬士英和李岩,低下頭沒有開口。

李岩微微皺了皺眉頭,開口回答了。

“大人,今歲的情況特殊,漕運總督府曾經專門催促過山陰縣,不過糧食早就提前征收 了,去年年底後金韃子在北直隸肆掠,因為各路馳援的大軍需要大量的糧草,內閣曾經要求漕運總督緊急調運糧草,為此漕運總督府專門給朝廷寫去了奏折,言正是青黃不接的季節,無法征收漕糧,唯有采取借糧的辦法,當時內閣同意了,故而漕運總督府要求淮安府和山陰縣負責出麵籌集和借道漕糧,借糧耗費了很大的氣力,可今年必須要歸還漕糧,秋收季節的時候,征收到的漕糧全部都歸還了,目前尚有二十萬石的缺口,沒有能夠歸還。”

甘學闊感覺到一口氣堵在了胸口,想發卻發不出來,去年北直隸遭遇到後金韃子的侵襲,的確消耗了大量的糧食,特別是後來救助北直隸各地的受災百姓,用去了大量的糧食,這些糧食的確是從淮安運送過去的,這個情況甘學闊知道。

李岩的回答,讓甘學闊無話可說,要麼采取寅吃卯糧的方式,征收明年的漕糧,可這樣一來,征收的進度就不好說了,畢竟是借漕糧。

“這個情況本官知道,不過漕糧運輸關乎到京城和北方的穩定,漕糧還是要征收的,今年年內必須運送一百萬石的漕糧到京城和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