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十萬石漕糧開始運輸的時候,皇上和內閣已經得到了消息。
王承恩的提議起到了作用,漕糧對於北直隸來說是救命的糧食,經過後金韃子的劫掠,北直隸已經成為一片荒野,這個時候若是沒有糧食的支撐,軍隊沒有士氣,恐怕李自成率領的流寇,能夠一路直接打到京師的。
皇上不是傻子,內閣的錢士升和楊嗣昌等人更是不笨,鄭勳睿之所以願意給北直隸運送漕糧,其用意的險惡的,那就是期盼著朝廷大軍能夠抵禦李自成的進攻,說的直白一些,就是希望朝廷與李自成相互廝殺,到時候兩敗俱傷了,鄭勳睿能夠得到現成的好處。
可到了這個時候,皇上與內閣好像沒有其他的選擇了,皇太極和李自成都是勁敵,而且兩人都給皇上寫來了信函,皇太極的意思是遼東徹底穩定下來,大清國與大明朝廷相安無事,李自成寫來了文書,表示隻要被敕封為大順王,就願意歸順朝廷,皇上和朝廷若是答應了皇太極和李自成的要求,恐怕會死得更快。
李自成占據了河南與山西絕大部分的地方,控製的地盤甚至超過了北直隸,皇太極控製的地方就更不用說了,可最大的威脅還是鄭勳睿,其控製的地方占據了大明大半的國土,他們都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可從實際情況來說,李自成的戰鬥力還是最弱的,朝廷就算是要動手,也要首先對付李自成,打敗和剿滅了李自成,收複了河南與山西等地,朝廷才算是有逐漸崛起的資本,否則守著破殘的北直隸,唯有等死一條路。
已經到了如此緊要的關頭,趁著漕糧運送來的時機,調集大軍打敗李自成,才是唯一可行的辦法,也是大明朝廷繼續維係的唯一辦法。
明知道前麵是一個大坑,也要毫不猶豫的跳下去。
皇上和朝廷麵臨的就是這樣的局麵。
四月底,第一批漕糧運抵京城。
五萬石的漕糧運送到山海關,其餘五萬石的漕糧留在了京城,供應朝廷大軍,至於說掙紮在死亡線上的老百姓,根本看不見糧食。
銀子也肯定是要支付的,這是鄭勳睿的要求,朝廷如今被鄭勳睿卡住了脖子,沒有任何反抗的辦法,用楊嗣昌的話來說,如今是韜光養晦的時刻。
掌控軍權的楊嗣昌,多次覲見皇上,提出了攻打李自成的部署和建議。
楊嗣昌的道理也很明白,大明朝廷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必須要出兵圍剿流寇,哪怕是麵臨巨大的危險也要如此做,遼東的後金韃子實力強悍,絕非朝廷大軍可以招惹的,南京的鄭勳睿距離太遠,目前也顧不上,唯有駐紮在山西與河南的李自成,是朝廷大軍應該徹底圍剿的對象。
麵對楊嗣昌不斷的請求,朱由檢沒有下定決心。
朱由檢內心的淒苦無處訴說,他是大明的皇帝,如今卻落得如此淒涼的境地,聖旨能夠抵達的地方就剩下北直隸了,山東、南直隸、浙江、陝西、湖廣、四川以及江西等地,已經被鄭勳睿掌控,南方的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和福建等地,距離過於的遙遠,河南以及山西大部分的地方,被李自成占據,而遼東除開山海關,其餘地方全部被皇太極占領。
朱由檢沒有感覺到自己是皇上,最多就是北直隸總督。
兩年不到的時間,朝廷大軍經曆了鬆山大敗,元氣大傷,根本就沒有恢複過來,這個時候去圍剿李自成,形勢一點不樂觀,可要是繼續駐守在北直隸,接下來的危險更大,北直隸和山海關等地駐紮的大軍,總人數超過了三十萬,需要糧食來養活,盡管說南方的賦稅還是在上繳,但少的可憐,根本無法維持。
擺在眼前的隻有一條路,那就是出兵圍剿李自成。
打敗了李自成,朝廷的窘境就能夠得到徹底的緩解。
可若是失敗了,接下來會是什麼樣的局麵呢。
朱由檢不敢想,恐怕朝廷大軍失敗的時刻,就是他這個皇上殞命的時刻了。
如此情況之下,朱由檢怎麼可能下定決心。
楊嗣昌也著急了,總是維持現狀是不行的,這樣拖下去,朝廷很快會被徹底的拖垮。
皇上沒有表明態度,楊嗣昌找到了司禮監大太監王承恩。
楊嗣昌很明白,如今能夠勸的動皇上的,恐怕隻有王承恩了。
楊嗣昌來到司禮監的時候,王承恩尚在乾清宮。
等候了大約半個時辰的時間,王承恩終於出現了。
“王公公,本官有事相求。”
楊嗣昌非常的直接,都到了這個時候,他也沒有必要拐彎抹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