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六章 進退兩難(1 / 2)

阿巴泰駐守寧遠時間不短了,可是他一直都處於提心吊膽的過程之中,特別是一年前八旗軍被迫撤離已經占據的山海關之後,阿巴泰的憂慮就是與日俱增。

阿巴泰與鄭家軍交手幾次,且被鄭家軍曾經生擒,鄭家軍的驍勇在他心目之中有著深刻的印象,平心而論,鄭家軍應該是八旗軍最大最為強悍的對手,兩軍交戰最終怕是鄭家軍獲取勝利,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駐守在寧遠的阿巴泰,時時刻刻都會關注鄭家軍的動靜。

平靜的日子過去一年多時間了,阿巴泰慢慢放心了一些,加之皇太極好幾次寫來了信函,要求阿巴泰好好經營遼東,將遼東作為抵禦鄭家軍和大明朝廷的前沿陣地,故而阿巴泰的主要精力,集中到如何管控整個遼東。

說起民生上麵的管理,阿巴泰可不是什麼高手,不要說阿巴泰,就算是絕大部分的滿人權貴,這方麵也不是很在行,畢竟滿人以勇武為榮,對於讀書人不是特別的重視,隻是這些年皇太極創建大清國之後,讀書人才慢慢受到重視。

遼東的民生沒有絲毫的創意,阿巴泰隻能夠要求一些當初被生擒的大明官吏,來管轄民生的事宜,這些漢人不值得信任,也不會傾盡全力做事情。

遼東的漢人不少,特別是在寧遠,當初八旗軍占領寧遠很是突然,絕大部分的漢人都來不及撤離,這些漢人於是成為了阿巴泰和八旗軍盤剝的對象,反正阿巴泰看不起漢人,打心眼裏厭惡漢人。

山海關方向傳來消息,大明的皇上,也就是鄭勳睿,將要開始禦駕親征,而鄭家軍首要進攻的地方,就是關寧錦防線。

這個消息讓阿巴泰成為了驚弓之鳥。

遼東的情報幾乎處於空白的狀態,特別是鄭家軍占領山海關之後,阿巴泰幾乎得不到關內的什麼情報,派遣漢人進入關內刺探情報,阿巴泰是不放心的,滿人根本無法派遣出去,人家看看你頭上的辮子,就知道身份了,所以駐紮在寧遠的阿巴泰,和聾子差不多。

得知大明皇帝即將禦駕親征,出征關寧錦防線的消息,純屬偶然,幾個來往於錦州寧遠之間做生意的商賈,私下裏議論的時候,被八旗軍軍士發現,抓起來審訊之後,這些商賈交待了議論的是什麼事情。

阿巴泰急忙派遣人員到山海關一帶去偵查消息,這一次倒是讓他沒有預料到,前去偵查情報的八旗軍軍士,很順利就獲得了消息,大明的瑞元皇帝的確要親自率領鄭家軍,展開對前屯、寧遠和錦州等地的進攻,徹底收複關寧錦防線。

得知準確的消息之後,阿巴泰迅速給皇太極寫去了文書。

焦急等待皇太極聖旨的時候,阿巴泰陸續接到了一些情報,有情報表示,前屯、高台堡、塔山等地的駐軍,都發現了明軍的蹤跡,他們估計就是鄭家軍,同時前屯方麵傳來消息,駐紮在山海關的鄭家軍動靜很大,看樣子已經做好了征戰廝殺的準備了。

阿巴泰沒有關注各地出現明軍的消息,而是將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到山海關,大明皇上禦駕親征,說明鄭家軍這一次是真的想要收複關寧錦防線了,至於說鄭家軍收複寧遠和錦州等地之後,下一步準備做什麼,應該是不難想象的。

按照阿巴泰以前的安排,若是鄭家軍開始大規模對寧遠等地發動進攻,在難以抵禦的情況之下,他則要率領大軍迅速的撤離,畢竟八旗軍在這些地方的根基還不是特別的穩固,而且關寧錦防線從前屯到錦州,幾乎沒有什麼險要的地勢,絕大部分地方都是一馬平川,在這樣的地方作戰,對於火器精良的鄭家軍極其有利,對於八旗軍來說是很不利的。

可是現在阿巴泰絕不敢撤兵,哪怕是與鄭家軍死拚損失慘重也不敢撤兵,因為沈陽此刻的防禦極其的空虛,可以說是這麼多年以來最為空虛的時候。

十萬八旗軍已經進入到草原去作戰,目的是統一整個的草原,消除大清國西麵存在的威脅,十五萬的八旗軍駐紮在遼東,還有五萬的八旗軍駐紮在遼南,而駐紮在沈陽等地的八旗軍,總數不足四萬人,這個時候阿巴泰要是率領大軍撤離寧遠和錦州等地,則在後麵追擊的鄭家軍,就可以快速朝著沈陽進攻了。

要是真的出現這樣的情況,阿巴泰死都不能夠挽回自身的罪過。

阿巴泰必須要堅持,至少需要等到進攻草原的八旗軍返回沈陽,加強了沈陽的防禦,那個時候他才能夠率領大軍從寧遠和錦州等地撤離。

與阿巴泰一同駐紮在寧遠的,還有懷順王耿仲明。

阿巴泰平日裏不大理睬耿仲明,不過此一時彼一時,耿仲明畢竟以前是大明的將領,多少熟悉一些明軍的作戰方式,所以思考再三之後,他還是找來了耿仲明,商議如何抵禦鄭家軍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