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時間駐紮在巴達維亞,洪欣貴自然是要熟悉當地的風俗,其實話說回來,洪欣貴在巴達維亞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頗有些太上皇的滋味,盡管大明水師在這裏駐紮不過一年多的時間,可已經統領了巴達維亞以及周圍島嶼所有的事宜,不管是從哪裏來的商船,全部都要按照規矩上繳商貿賦稅,其賦稅額度為商船貨物總價值的一成左右。
很多時候,洪欣貴的一句話,就是錢財。
不過洪欣貴異常的忠心,盡管遠離大明朝廷,可任何的事情,他都是要請示皇上,接下來才會按照皇上和朝廷的要求做的。
洪欣貴是最早跟隨在皇上身邊的人,而皇上對洪欣貴的放心也是顯而易見的。
洪欣貴在巴達維亞,從未將自己看作是太上皇,任何時候說話做事情,都是非常注意的,時時刻刻都將皇上和朝廷放在最前麵,一切都是遵照皇上的旨意辦事。
其實皇上和朝廷對巴達維亞的諸多事情幹涉不是很多,而按照朝廷的規矩,鄭家軍遊擊將軍以上的軍官,其家眷每年可以到巴達維亞一個月時間,與親人團聚,其餘下麵的軍士,都是采取換防的方式,回到大明與家人團聚,身為鄭家軍副總兵的洪欣貴,在這方麵很是照顧屬下的軍官,自己的家人卻一次都沒有來過。
軍官必須要保持穩定,商貿的政策也必須要保持穩定。
鄭勳睿放手給洪欣貴權力,他很清楚,想要長期維持海外貿易,決不能夠采取殺雞取卵的方式,賦稅必須規定在一定的份額之內,讓商賈能夠承受,而且水師既然收取了海外貿易的賦稅,那就要保證商船能夠順利進行交易,一旦出現了幹擾貿易的事宜,必須要出麵協調。
在東南亞做老大,就要有老大的樣子,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鄭勳睿對洪欣貴完全放心,哪怕是洪欣貴在巴達維亞利用權力,為自身謀求一些利益,他也不會過多的幹涉,要知道讓洪欣貴長期駐紮在巴達維亞,人家是做了很大貢獻和犧牲的,再說東南亞一帶已經逐漸適應了洪欣貴做事情的風格,這個時候調整主帥,肯定是很不利的。
這一次西班牙、葡萄牙與荷蘭等聯合起來,組成艦隊前往巴達維亞的事情,洪欣貴是從水師將士之中得到消息的,畢竟水師已經吸納了很多海外之人,這些人之中不乏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與荷蘭人,特別是當初剿滅東印度公司之後,水師吸納了大量的原東印度公司的雇傭軍,這些人絕大部分都是西班牙等地的人。
洪欣貴迅速以密折的方式,將情報直接稟報給皇上,他在密折之中的建議,是徹底剿滅,不給對方任何的機會,進一步確定大明水師在海上霸主的地位。
另外一方麵,洪欣貴要求水師做好一切的準備,廝殺是少不了的,而且海上作戰完全不同於陸地上麵作戰,提前做好準備,掌握海上氣候等情況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洪欣貴兢兢業業做事情,一心致力於海上貿易賦稅征收以及水師的訓練事宜,真正深入其中之後,洪欣貴才明白,訓練出來一支海上強大的軍隊,可不是嘴上說說那麼簡單的,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這也難怪皇上當初力排眾議,給與了水師強大的錢力財力方麵的支持。
一年多時間過去,大量的適合在戰船上麵安置的紅夷大炮與弗朗機運動到巴達維亞,悉數都裝配到戰船上麵去,而巴達維亞駐紮水師擁有的戰船,也達到了兩百艘。
依托這些戰船,洪欣貴敢於對陣任何的對手,哪怕是西班牙、葡萄牙與荷蘭聯合組成的所謂的海上無敵艦隊,他已經給皇上密折奏報,隻要皇上下旨,他將再次親率水師,展開在大海之上的征伐廝殺。
瑞元三年四月,洪欣貴收到了皇上的聖旨,連同聖旨一同到巴達維亞的,還有鄭家軍參將王小二,戶部對外貿易司郎中鄭芝龍,以及一百艘裝備齊全的戰船,一萬水師將士。
如此以來,駐紮在巴達維亞的水師將士達到了兩萬五千人,戰船達到了三百艘,其中大型戰船一百八十艘,其戰鬥力絕對強悍。
海上的消息也逐漸多起來,據說西班牙等國的海上無敵艦隊,距離巴達維亞的距離已經不遠了,最多到五月份,無敵艦隊就能夠抵達巴達維亞海域,戰鬥廝殺就很有可能展開。
皇上的聖旨也就是一封有些長的信函。